This topic has 1 reply, 1 voice, and was last updated 18 years, 8 months ago by 誠惶誠恐.
- AuthorPosts
- January 25, 2005 at 9:14 am #128040
誠惶誠恐
Participant<font color=”red”>澳門歷史</font>
澳門,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
她的名字最早記載於明朝史書,叫做“蠔鏡”(濠鏡),此後還有“濠江”、“海鏡”、“鏡湖”等多個別名。
概因四、五百年前,本地蠔產豐富,南北兩海灣,水靜灣圓,有如明鏡也。後來又稱作“澳”。“澳,泊囗;外國船隻停航寄泊的地方。”諸番求蠔鏡為“澳”,故稱“蠔鏡澳”。地屬香山縣,亦稱“香山澳”。至於今名”澳門”,其由來則有多種傳說,一“門”是中國內河通往海洋的海峽總稱,本地內港的媽閣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海峽像門;一說本地南面對開的乙水仔、小橫琴、路環、大橫琴四島離立對峙,海水貫流其間,成十字門狀,所以亦有“十字門”之稱;又有一說本地南台山(媽閣廟山)和北台山(蓮峰山),兩山相封成門。總之,既是澳,亦有“門”,便稱澳門了。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與日本人先後來華,他們都是利用澳門作為同中國通商的門戶。初來時,在媽閣廟處登陸,葡人因此稱澳門為“馬交”(MACAU),日人則稱之為“阿媽港”。
根據史書記載,在南宋以前,即十三世紀前,本地是荒山野地,沒有人煙,亦未正名,直至蒙古族入侵中原,南宋瀕淤覆亡,閩浙一帶官兵紛紛避難南逃,部分人飄泊到此,尋找生活。
公元1271年南宋度宗咸淳七年,蒙古定國號為元之後,元軍南下大舉攻宋,1276年南宋恭帝德佑二年,元軍攻陷宋都臨安(杭州),俘宋恭帝; 1279年,元朝終於滅了南宋,在此戰亂期間,正是國亡家破,南宋皇親國戚、文武百官,爭先乘船南撤逃亡。其中最大一批是張世傑率領宋軍及民兵五十萬人,船舶二千多艘,簇擁幼主端宗趙罡,幾番周折,來到路環、乙水仔一帶海面,當晚遇狂風吹襲,御船翻沉,帝罡得病一臥不起,損失慘重,只好上岸栖居。及後元兵追至,宋軍依仗澳門媽閣山及路環高地,水兵列陣十字門,同元軍作生死大戰,擊退元軍。
自此以後,澳門始稍有人煙,但由於地方細,耕地缺,物產少,立足生活繁衍後代並不容易。直至十六世紀中葉,即明世宗嘉靖年間,本地仍然是荒涼一片。人煙稀薄,只有舟船寄泊。
葡萄牙人在1535年中國明朝嘉靖十四年,取得在澳門停靠碼頭,進行貿易的便利。 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又藉詞在澳門登陸,1557年明朝嘉靖三十六年,開始在澳門定居。而葡人來華,是在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比佔居澳門早四十多年。當時,葡萄牙已于1510年佔領了印度果阿,1511年又攻占馬六甲,海軍勢力指向中國。第一位到達中國的葡萄牙人是歐維士(Jorge Alvares),他率領的船隊於1513年在零丁島附近下錠。
正德九年至十一年即公元1514至1516年間,葡國船隻多艘在安德地(Andrade)率領下,幾次來到廣東,要求入京,都未獲得中國官員批准。1517年即明正德十二年,葡人又要求進京,同時用武裝商船在廣東沿海測量港彎。
廣東令政使兼海道副使吳廷,接納葡人進京的申請,並呈文上奏朝廷。翌年,葡國使者被御准赴京,道咪卑利士(Tome Pires)作為葡國派到中國的第一位特使在廣州登陸,兼程趕赴北京覲見正德皇帝,首先提出通商要求,但沒有結果。葡人登陸澳們之前,已先到香港屯門。1516年正德十一年,他們在屯門葵涌一帶設立營寨,裝造武器,買賣通商。這些活動,深受閉關自守的中國官員反對。這時候適逢正德皇駕崩,1521年嘉靖(世宗)即位,接納朝議,下令驅逐葡人,並拒絕他們朝貢。
1523年明世宗嘉靖二年,葡萄牙一支海軍艦隊,入侵新會縣西草灣失敗。1545年嘉靖二十四年,明朝又禁止葡萄牙船駛入寧波港。這種情勢之下,葡人為了打開葡中、葡日的貿易通道,追切需要在中國找一處地方作為基地,只有到廣東來,被迫使用浪白澳為泊囗。浪白澳在澳門西南二十八哩處,是中國為防止外國籍商賈侵擾內地,廣東市舶司特撰定為外國船只停泊的地方。但該地並非優良海港,孤島懸海,水土又十分惡劣,居民極少,很難長駐,葡人泊船通商,十分不便,早有心開辟澳門。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葡國船商藉囗航船觸礁下沉,進貢物品被浸濕,申請借地晾晒,同時賄賂廣東海道吏汪柏,登陸澳門。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葡人開始在澳門定居。(亦有一說葡人於1553年到浪白澳,1557年才從浪白澳移居澳門。)從此以後,葡人在澳門南灣沿岸一帶,依山建樓房築炮台,建城牆設崗哨,雄踞海畔,有澳門城之稱。內地商賈販夫邊民,聞風而來,在現時的十八間及營地大街一帶起屋開店。成行成市,故又叫做“澳門街”。
葡人經過多次教訓,這時已知道同中國貿易,不能不守規矩些,所以佔居澳門後,已算尋得一個通商門戶,比較注意策略。在他們刻意經營之下,澳門成為中西方第一個貿易商埠, 斷了歐洲同中國的海上貿易,宗教和文化也隨之發展起來。
1568年8月,首位宗教領袖卡內羅(D.Belchi or Carnei ro)來澳,為澳門第一任主教。1575年1月23日,澳門教區作為遠東第一個主教區正式成立,這樣,澳門又逐漸成為西方在中國的文化和宗教中心。到了1621年,全澳已有人囗兩萬多人,開設有鑄炮廠、船廠以及能生產軍械火藥的手工業作坊。不過,此時的地方行政及司法權力,仍然由中國掌握,直至十九世紀中葉。
嘉靖年間,中國在澳門設提調備候行署,管理葡人的居留及貿易,但對葡人越來越多的趨勢,持有戒心。因此,在1574年神宗萬歷二年,在澳門與內陸連接的地方設關閘,派x兵把守。
1621年熹宗天啟元年,又在前山建寨,立參將府,陸海兵近兩千,大小船隻五十艘,分駐守放澳門外圍各島嶼。葡國同中國訂立澳門借地條約,是在1582年明神宗萬歷十年。條約規定澳門葡人每年向香山縣繳納地租五百兩白銀。
1614年萬歷四十二年,廣東又與澳葡訂約,立下禁例,諸如禁止買賣人囗,禁止買賣私貨等。1623年,葡國派遣馬土加路也(D.Francisco Mascarenhas)為澳門首任總督。
1644年滿族入關建立清朝,繼續執行明朝在澳門訂立的法律和制度。1730年清世宗雍正八年,香山縣在澳門望廈村設立縣丞衙署,專門受理澳門葡人及華人一切訴訟事宜。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朝在澳門關前街設立海關,成為當時中國四大海關之一(其他三大海關是雲台山、寧波及漳州)。
1842年宣宗道光二十二年,中英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勢日頹。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澳門總督亞馬留(Joao Ferreira do Amaral)單方面宣布將澳門改為自由港,不准在澳門的中國海關和稅館繼續存在,中國官員及家屬被迫全部撤離。從此,葡萄牙佔領澳門,不僅停止向中國政府繳納租金和關稅,反過來向澳門華人徵收田賦,正式取得了澳門的行政權,並向東北擴展地界。因而激起華人反抗,同年八月發生亞馬留被華人青年斬殺事件,中葡(澳)關係一時緊張。澳葡仍然於1851年佔領乙水仔,
1864年佔領路環,設立“海島鎮行政局”。
1862年穆宗同治元年,葡派澳督基馬拉士(Lsidoro Francisco Guimaraes)到北京同清政議約,被清廷拒見,只有住在法國使館內,由法國大使代表洽約。初時,清提出收回澳門,恢復在澳門設官衙收租稅。但葡要先解決亞馬留被殺問題,經過一番爭持,最後達成協議,清政府可以繼續在澳門設官府衙門,但不得再提收租。法大使代表葡國同清簽約,葡未簽字。1864年同治三年,葡派遣使節到北京換文,清發現條約的中文本予法文本不符,法文本不是將澳們規定為廣東省的一部分,而是已經脫離中國的地區,結果換文拖下來。直至1887年光緒十三年三月,葡利用清政府派拱北稅務司金登千(英國人)前往里斯本交涉鴉片走私問題之機,舊事重提,搞了一個“中葡會議草約”。同年十二月,中葡簽訂“和好通商條約”,被迫確認“葡國永遠管理澳門”,但同時規定,“現經商定,俟兩國派員妥為會訂界址,再行特立專約”。此後雙方多次會商,均無結果。
1890年光鍺十六年,澳葡政府又取得一水之隔的青洲。
在葡人經營之下,澳門的地位逐漸上升而變為重要,受到其他西方國家垂涎。荷蘭商人多次試圖侵佔,於1604年明神宗萬歷三十二年、1607年萬歷三十五年、1622年明熹宗天啟二年及1627年天啟七年,先後四次派兵攻打澳門,但因受守軍及居民頑強抵抗而未得逞。
1802年清仁宗嘉慶七年及1808年嘉慶十三年,英亦曾派兵入侵澳門一帶,未能成功。直至184Z年英國取得澳門東面七十八公里的海島香港,並開辟為商埠以俊,澳門在東西方貿易的地位,才逐漸被香港取代。
葡萄牙一向重視澳門,1604年,當澳門軍民戰胜荷蘭侵略時,葡王約翰便以“天主聖名之城,無比忠貞”的稱號,頒賜給澳門,後來,又把澳門列為它的海外屬地,竟稱澳門為“省”。
1928年4月,中國政府通知葡國政府終止“和好通商條約”,未有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香港和中山都陷落在日軍手裹,而澳門名義上仍在葡國統治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及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澳門的地位一直未變。但是過去長期以來,澳門發展緩慢。
踏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西方經濟發展刺激之下,在香港經濟增長帶動之下,澳門政府逐漸改變保守政策,開放門戶吸引外資,澳門經濟才開始有轉機。1974年葡國“四.二五”革命後,里斯本宣布放棄殖民主義,有意改變澳門地位的性質,承認澳門是中國的領土,由葡國管理的地區。在政治和行政上,也逐步改革,1 976年頒行“澳門組織章程”,成立澳門立法議會。
1979年2月8日中葡建交,1980年3月澳督伊芝迪將軍首次應邀官式訪問北京,同年6月,廣東省省長習仲勛首次專程訪問澳門,1981年10月,新任澳督高斯達應廣東省省長的邀請,到廣東省作四天官式訪問,並順道訪問珠海特區。10月底,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來澳作兩天私人訪問, 12月,廣州市市長梁靈光、副市長歐初及梁尚立訪問澳門。澳門予中國內地的關係日益密切,變成中葡友好的橋梁,變成中國促進四化建設和台灣回歸祖國的橋梁。里斯本一再強調澳門對于葡中兩國友好關係的重要性。中國已於1972年3月在致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委會主席的信件中指出:“香港、澳門屬於歷史遣留下來的帝國主義強加於中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結果。香港和澳門是被英國和葡萄牙當局佔領的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完全是屬於中國主權範圍內的問題,根本不屬於通常的所謂‘殖民地’範疇。我國政府主強,在條件成熟時,用適當的方式和平解決港澳問題,在未解決以前維持現狀。”在中葡建交後,北京亦一再重申:澳門是中國的一個特區,中國領土、葡國管理,目前地位不變,對中國不成問題,希望澳門保持現狀,繼續穩定,華人和葡人大可放心致力發展經濟。這樣,澳門歷史邁入新的歷史里程,開辟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廣闊前景。
(轉載自澳門《華僑報》之《澳門經濟年鑒》)
轉貼自:<font color=”purple”>http://www.wl.net.mo/mo20/lishi/lishi-f.htm</font>,誠惶誠恐略作校正。
- January 25, 2005 at 9:24 am #79378
誠惶誠恐
Participant最後更新:01/25/2005 03<font color=\”black\”>:</font>32:59
《澳門街道的故事》明首發
【本報消息】澳門培道中學歷史學會將於明天在該校禮堂舉行《澳門街道的故事》首發儀式。
培道中學歷史學會成立於二○○二年九月,以“研習鄉土歷史,推廣澳門歷史文化,弘揚愛國愛澳精神”為宗旨,是一個由學生自主的中學學術團體,在老師的輔導下開展本土歷史文化研究。成立伊始,該會即制訂“澳門街道歷史研究計劃”,先後組織數十位會員研究澳門近四十條主要街道。
是項研習活動為時兩年多,參與研究的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知識出發,使用周邊的城市設施和社區資源,在文獻搜集、分析、整理的基礎上,再實地採訪、調查、拍攝,探索澳門街道的奧秘,重現這些街道的興衰變遷,從側面折射出澳門城市化的過程。
學生的研究成果現已結集成《澳門街道的故事》一書並出版發行,培道中學歷史學會將於明天在該校禮堂舉行首發儀式,文化、教育界人士和政府官員將應邀出席並主禮,屆時該書將在現場以半價發售,歡迎社會人士到場參觀指導和選購。
Source:澳門日報( http://www.macaodaily.com )
澳門培道中學歷史學會: http://pooito.edu.mo/history/public_html
- AuthorPos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reply to this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