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topic has 1 reply, 1 voice, and was last updated 20 years, 7 months ago by 誠惶誠恐.
- AuthorPosts
- October 17, 2002 at 2:00 pm #124455
誠惶誠恐
Participant[改編]對聯基本知識(第一部分)
發帖人︰坐看雲起
對聯基本知識(第一部分)
(一)
對聯,俗稱對子,雅稱楹聯(因多用于張貼、懸掛、雕刻在廳堂門柱上)。當代聯人陸偉廉將它定義為︰“對聯是由兩組文義相關的對句所組成的聯合體”。其中,第一組稱上聯,第二組稱下聯。與駢文、格律詩詞一樣,對聯也是我國漢文學所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 如日本著名漢學家鹽谷溫博士所說,“對聯是中國文學的特產物”。漢字為表意文字,通稱方塊字,具有一字一體一音一義的獨立語特征(少數異體字、多音字、多義字,並不否定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下,漢字只能是一字一體一音一義),故由漢字構成的漢文學,獨具對稱均勻之美。
從文字的運用來看,對聯不愧是開在漢文學之樹上的一朵奇葩。它比較集中地體現了漢字的特色, 是漢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和文化現象,對聯基本上只存在于漢民族文化圈內,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對聯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文學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還是雅俗共賞的對聯,將其張貼、懸掛、雕刻在門柱廳堂,都能營造出一種祥和、喜慶,或者高雅、莊嚴的氣氛與格調。 因此,自從對聯產生時起,它就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並逐漸融入了中國人的民間習俗之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般認為,最早出現的對聯是春聯,而春聯起源于桃符。從晉代至唐代,對聯這一文學形式便已經萌芽並逐漸發展。不過,人們通常將五代時蜀後主孟昶于公元963年歲除日題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作為春聯之發軔。直至明清,對聯逐漸盛行,並延續至今。
總之,濃厚的傳統性與實用性,是對聯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對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不僅實用性很強,而且藝術要求也很高。其文學藝術風格總的來說可概括為“短小精悍”。對聯的篇幅往往不長,單邊字數多為幾個字到十幾個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長聯,並不多見。正因如此,一方面,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嚴謹,不是隨便兩組字數相等的話就能湊成的。如果沒有嚴謹的格律,那麼,作為一種獨特文學形式的對聯,其獨特性、藝術性將蕩然無存,其藝術生命力也難以持久。因為對聯最本質的藝術特征是其對稱性,而只有嚴謹的格律,才能保證它的對稱性。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形式小巧的文學體裁,其內容應當是精悍的,應當包含盡可能豐富的思想涵義。
在這個意義上,一副對聯如果僅有形式而缺乏內涵,那麼,就難免淪為一種“文字游戲”、“雕蟲小技”。反過來,好的對聯則有“詩中之詩”的美譽。總之,形式與內容的精煉性是對聯又一個重要的藝術特征。另外,對聯還是一種具有較強的啟蒙性的文學形式。學習寫對聯,對于我們學習漢語言文學,特別是有關字音、韻律、詞性、語法修辭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都有很大的幫助。欣賞與寫作對聯,是學習漢語的好形式。總之,對聯的文化藝術特征大體上可概括為︰民族性、傳統性、實用性、對稱性、精煉性、啟蒙性等。
(二)
對聯是一種講究格律的文學形式,要欣賞與寫作對聯,必須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謂對聯格律(簡稱聯律),指對聯中有關平仄、詞性、語法修辭,以及書寫張貼等方面的格式與規律,其核心是對仗。對聯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幾點︰
1、字數相等,內容相關。
從字數來看,原則上,只要上下聯字數相等,不論多少字數均可。如上下聯各四個字,則稱四言聯,等等。但在實踐中,多為四字以上,因漢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組成句子。從內容上看,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襯托或相互銜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輔相成的效果。大多數對聯上下聯之間的內容屬于互相襯托的關系。這種襯托或者是從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襯、互相補充(即所謂“正對”),或者是從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襯、互相對照(即所謂“反對”),“正對”如︰心蓮清淨 性海圓融(注︰所引對聯未注明作者或出處的,均出自本書,下同。)“反對”如︰心平積福 欲重招殃 有少數對聯上下聯之間的內容屬于互相銜接的關系(即所謂“串對”,或稱“流水對”),也就是上下聯兩個分句共同構成一個復句,上下聯存在一種連貫、遞進、選擇、轉折、因果、假設、條件、目的等復合關系。
當然,這種互相銜接同時也是互相襯托的。如︰
若無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災
又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澀
無非柴米油鹽醬醋茶如果上下聯內容毫不相關,會使人覺得非常生硬與滑稽,則起不到對聯應有的文學效果。除非是一種特殊的對聯形式,即所謂“無情對”。它指的是上下聯形式上(字面上)對仗工整,而內容上(意義上)卻並不相關,從而造成一種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蘭地
五月黃梅天(常用聯)庭前花始放
閣下李先生(常用聯)公門桃李爭榮日
法國荷蘭比利時(常用聯)樹已半枯休縱斧
果然一點不相干(常用聯)2、詞性相當、概念相當、結構相稱、節奏相稱。
所謂詞性相當,指上下聯相對的詞語性質(從嚴格意義上說,是每個字的詞性)應當盡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以及連詞對連詞、副詞對副詞,等等。如︰
大行絕俗忘榮辱
至道無情空是非如果從每個字來看,“大”與“至”、“榮”與“是”、“辱”與“非”是形容詞,“行”與“道”、“俗”與“情”是名詞“絕”與“無”、“忘”與“空”是動詞。但在實踐中,對虛詞的要求比較寬松,一般能夠虛詞對虛詞即可。對實詞的要求較為嚴格,詞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對。但那些詞性比較接近的、或者詞性能夠兼通的實詞,也還是允許相對的,如名詞和代詞、某些動詞和形容詞之間。當然,詞性相同屬工對,詞性相近或相通屬寬對。更嚴格一點說,不但詞性要相當,而且詞語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當,也即要盡可能相類似或相對襯。這也涉及到對聯的寬工問題。若上下聯兩個詞語共同所屬概念的範疇越小,對仗就越工,反之則越寬。如:“中國”對“雄雞”,其共同範疇是事物﹔“曉日”對“雄雞”,就縮小為自然物﹔“小草”對“雄雞”,就縮小為生物﹔“駿馬”對“雄雞”,就縮小為動物﹔“老鴨”對“雄雞”,就縮小為鳥綱以至家禽。再者,若上下聯兩個詞語之間,概念關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謂“矛盾概念”),對仗就越工,如“有”對“無”、“真”對“假”、“生”對“死”、“物質”對“精神”、“自然”對“社會”等,就屬于工對。
所謂結構相稱,指上下聯語句的語法結構應當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並列結構對並列結構,等等。如︰
勝行嚴佛土
正法利人間上下聯皆為主謂賓結構。其中,“勝行”對“正法”、“佛土”對“人間”,又皆為偏正結構。再如︰
軟首妙光,威名顯赫
雄獅利劍,寶相莊嚴“軟首妙光”對“雄獅利劍”,皆為並列結構﹔“威名顯赫”對“寶相莊嚴”,皆為主謂結構﹔“軟首”對“雄獅”、“妙光”與“利劍”、“威名”對“寶相”,又皆為偏正結構。另外,上下聯之間還應當節奏相稱。對聯行文多以二字(有時也以一字或三字)為一節奏。節奏相稱,就是應當盡可能同步。如︰
漏盡--飛身--去
心空--及第--歸
又如︰
以--神通力--護持--正法
設--孟蘭盆--超度--慈親總之,上下聯的用詞造句,在詞性、語法結構和節奏上,應盡量相當或相稱,以保持形式上的協調與工整。但這些要求在實踐中還是允許適當放寬的。個別情況下,還可以有所變通。如︰
五十三參,遍訪良師求正智
百城煙水,廣行悲願踐初心其中,“五十三”對“百城煙”,是以同一個典故的兩個常用語相對。單從詞性、結構等形式方面來看,嚴格說是不合聯律,但從內容來看,則屬于“義對”,是允許的。
3、平仄協調。
平仄協調,狹義地說,就是指對聯在音調上的兩大要求︰平仄相對與平仄交替。廣義地說,也包含句腳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問題。要弄清這些問題,首先必須區分什麼是平聲、什麼是仄聲。這又有兩種劃分標準。在對聯創作中,一般是運用“古四聲”,即古漢語將音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除平聲外,上聲、去聲、入聲皆為仄聲。現在,也有少數人運用“新四聲”,即現代漢語將音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其中,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兩種聲韻的不同,關鍵在于入聲字。入聲字的掌握和識別,大體上還是有規律可循,在此恕不贅述。對初學者來說,最簡單易行的辦法是先在運用時借助工具書。據作者個人的經驗,在運用中比較容易熟悉入聲字。不過,要注意的是,雖然上述兩種用法可並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對聯中,不能同時混用。
現在再回過頭來談平仄協調的問題。所謂平仄相對,就是上下聯的音步要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反之,如果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就叫平仄失對,又叫同聲相對。音步與節奏大體上是同一概念,一般來說,一個節奏即是一個音步。由于對聯脫胎于格律詩,因此,在平仄方面,對聯與格律詩中的對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對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因為在實際上,並不一定要求整個音步平仄相對,而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對。所謂音步位,就是每個音步的末位字,這是決定整個音步性質的重點聲。由于漢字的絕大多數音步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數。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如︰
悲欣交集
事理雙行又如︰
火移薪盡業猶在
身壞神迷行不亡其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對,二四六皆平仄相對,即屬工對。不過,並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對聯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詩中的對仗句式為主以外,還有詞曲文賦等格式以及領字的存在。如︰
厭娑婆苦域
弘淨土法門觀美女華瓶盛糞
嘆凡夫甘願投泥直心乃萬行之本
貪欲為諸苦之源深心勤習真言宗教義
全力弘揚大手印法門講到平仄相對,必須提一下對聯的句腳。一副對聯不管長短如何,也不管倒數第二個字是平聲還是仄聲,都要求上聯仄聲收尾,即最後一個字(句腳)應當是仄聲﹔下聯則要求平聲收尾。一般不能上聯平聲收尾,下聯仄聲收尾﹔更不能同聲收尾。另外,由多個短句組成的長聯,還要注意每個短句的句腳不能全都是仄聲或全都是平聲,而應當有所錯落,至于這種錯落具體如何安排,則尚無定論。不過,運用“馬蹄韻”撰長聯是一種比較好的句腳安排方式。
所謂平仄交替,它與平仄相對實際上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指的是一個句子自身的音步之間,平仄應交替使用,否則就是平仄失替。只有每句的最後一個字(句腳),可以不考慮交替問題。如:
佛身遠過世間望
妙法不堪小智聽又如:
無所從來何有相
得成于忍不生心在平仄問題上還有一些禁忌,如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談。
總的來看,對聯在平仄協調方面是有講究的,寫作對聯不能不講平仄。如果說,字數相等、詞性與概念相當、語法結構與節奏相稱,賦予了對聯整齊美、嚴謹美、對襯美、結構美、節奏美等審美特征的話,那麼,平仄協調則賦予了對聯音韻美這個重要審美特征。當然,有時為了不以辭害意,個別地方出現平仄失對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
- November 18, 2005 at 10:21 am #74042
誠惶誠恐
Participant羅叔重隸書對聯:
- AuthorPos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reply to this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