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topic has 2 replies, 1 voice, and was last updated 18 years, 10 months ago by 誠惶誠恐.
- AuthorPosts
- September 20, 2004 at 1:33 pm #127906
誠惶誠恐
Participant剖析蘇三新作《向東向東,再向東》的立論
作者:西湖安靜<font color=”blue”>近日來見到佳禮論壇的網友對於蘇三新作《向東向東,再向東》的熱烈討論,西湖亦對此題目深感興趣。西湖在網絡上找到了一些書中的載文,稍微閱讀後,發覺書中某些論點需要謹慎探討。</font>
<font color=”red”>(一)夏甲和夏朝</font>
</font><blockquote><font class=”small”>回應:</font><hr />
夏朝:公元前2070年開始的中國夏朝為《聖經》中希伯來人的祖先亞伯拉罕的後妃夏甲(Hagar)所建。夏甲的身份符合“夏后”朝的概念。西方公認亞伯拉罕生活的時間也恰好在大約4000年前這個時段。另外,夏后朝的國姓為“姒”,是“妾妃”的含義,合乎夏甲的身份。《聖經》中也記載了夏甲和兒子去到東方建立國家的事實,留在中東的是正妻撒拉和他們的孩子。[/ QUOTE ]
蘇三在著作中提到的夏甲,聖經記載她在被亞伯拉罕驅逐後,和孩子住在巴蘭的曠野,正確的地點是在埃及附近,而不是千里迢迢之外的中國。所謂的夏甲創立夏朝之言,僅僅是作者個人的猜想,絕對不是中華文明的結論。創世紀21:19-21:21 記載:神使夏甲的眼睛明亮,她就看見一口水井,便去將皮袋盛滿了水,給童子喝。神保佑童子,他就漸長,住在曠野,成了弓箭手。他住在巴蘭的曠野。他母親從埃及地給他娶了一個妻子。其二,大禹的母親修己乃是有辛氏的女兒,而不是作者猜想中的夏甲。夏甲的丈夫乃是亞伯拉罕,然而大禹確是鯀的兒子。這點也與作者的猜測不相符。正義帝王紀云:“父鯀妻修己,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長,本西夷人也。大戴禮云‘高陽之孫,鯀之子,曰文命’。
其三,傳說中因為吞吃了薏苡這種植物而懷孕,生下了禹,所以禹建夏國後,就以“姒”為姓。另一說,修己吞吃了神珠薏苡而生了禹,故而以苡的同音字姒為姓。而不是指大禹乃是妾室所生。
<font color=”red”>(二)埃及的東邊</font>
再看以下一段,即可知道作者所作出的猜想乃是建立在以下稍嫌薄弱的基礎之上:
</font><blockquote><font class=”small”>回應:</font><hr />
(一)亞伯拉罕的後代在東方建立國家
亞伯拉罕將一切所有的都給了以撒。亞伯拉罕把財物分給他庶出的眾子,趁著自己還在世的時候打發他們離開他的兒子以撒,往東方去。這裡的“東方”是哪裡呢?不象是回到美索不達米亞,看情形他們根本回不去那裡,當初亞伯拉罕就是從那裡被趕出來的。那麼他們是到印度半島去了嗎?或者是到更遠的東方中國了嗎?一般認為亞伯拉罕時期距今4000年前左右,這個時期也是中國的夏朝開端。以實瑪利兒子們的名字按著家譜記在下面。長子是尼拜約,又有基達、亞德別、米比衫、米施瑪、度瑪、瑪撒、哈大、提瑪、伊突、拿非施、基底瑪。這是以實瑪利眾子的名字,照著他們的村莊、營寨作了十二族的族長。以實瑪利享壽一百三十七歲。他子孫的住處在他眾弟兄東邊,從哈腓拉直到埃及前的書珥,正在亞述的道上。
我們有理由認為,他們去了中國,甚至更遠。
首先,從KJV的翻譯(見注解2)只能看出他們是朝亞述(Assyria)方向走去,但目的地看來並非那裡。當時的印度半島已經被雅裡安人佔領,所以這批人至多可以從印度過境。
另外一個版本說到以實瑪利建立的新國家的位置“在埃及的東方”。我的心在狂跳,以上所有這些信息表明,以實瑪利的家族所處位置只能是印度半島或者中國,甚至美洲!這是由《聖經》三種不同的版本表達的信息比照的結果。
首先,地理上“在埃及的東邊”只有三個地方:今天的埃塞俄比亞、阿拉伯半島,還有一個是東亞和北美洲。但是,“And they dwelt from Havilah unto Shur, that is before Egypt, as thou goest toward Assyria”卻限定了他們是從迦南朝東北方向走的!既不可能是阿拉伯半島,也不可能是非洲,更不可能是亞述,因為那裡是他們祖先日思夜想的地方,他們就是從那裡被分家出來的,現在連迦南這個次要選擇也沒有了,只能是個“下下選”,到更遠更荒蕪的地方去,那裡只能是人煙荒蕪的東亞!並且他們在新的地方“建立了他們自己的新的國家(their country)”。
KJV: And they dwelt from Havilah unto Shur, that is before Egypt, as thou goest toward Assyria: and he died in the presence of all his brethren.”同一句:Basic English: 25:18“And their country was from Havilah to Shur which is east of Egypt: they took their place to the east of all their brothers.”
[/ QUOTE ]
以上的立論基礎存有至少三項疑點:其一,作者在地理上的推理存有明顯不足。試問在埃及的東方,只能有埃塞俄比亞、阿拉伯半島,東亞和北美洲這幾個地方嗎?
其二,聖經25:18記載:他子孫的住處在他眾弟兄東邊,從哈腓拉直到埃及前的書珥,正在亞述的道上。[kjv] And they dwelt from Havilah unto Shur, that is before Egypt, as thou goest toward Assyria: and he died in the presence of all his brethren。記載中清楚寫明以實瑪利子孫居住的地方是從哈腓拉直到埃及前的書珥,居住地乃是處於通往亞述的道上。然而作者卻說他們往亞述的方向去,終點卻不是亞述,似乎在解讀上已經存有偏見。
其三,作者寫道“另外一個版本說到以實瑪利建立的新國家的位置“在埃及的東方”。我的心在狂跳,以上所有這些信息表明,以實瑪利的家族所處位置只能是印度半島或者中國,甚至美洲!這是由《聖經》三種不同的版本表達的信息比照的結果。”作者似乎忘記了自己前頭引用的KJV版本聖經已經清楚寫明這些“在埃及的東方”的地區就是哈腓拉直到書珥等地,卻欣喜若狂的推測出那所謂的“在埃及的東方”是指中國,是不是太過風馬牛不相及了呢?
<font color=”red”>(三)殷商與以掃</font>
</font><blockquote><font class=”small”>回應:</font><hr />
殷(商):此朝根源來自亞伯拉罕的孫子以掃(Esau)。時間大約在3900年前。《聖經》告訴我們:以掃又叫“以東”,“以東”就是“紅色”,“殷”的漢字含義正是“紅色”。中國甲骨卜辭中“殷”字常做“衣”,故而“以掃”的讀音“Esau”實際上也就是“衣掃”或“殷掃”(“殷”很可能古代曾經讀“yi”)。[/ QUOTE ]
者認為殷商的“殷”來自於亞伯拉罕的孫子以掃(Esau)的音譯,所以商朝人也叫殷商。熟不知“殷”並不是商民族對自己的稱號。他們是自稱為“商”。甲骨卜辭中則記述商王出外田獵後返回都城為“入於商”。這個“商”就是殷墟。不稱商而稱殷,本是來自周人。周之金文有“殷”字,從身、從。身即人之形,含義為人。“殷”古讀同“夷”,“衣”音。因此周人稱殷如夷。作者借憑一個“殷”的發音,認為商朝乃是來自於以掃,實在看不出有何說服力。<font color=”red”>(四)簡狄與猶滴</font>
</font><blockquote><font class=”small”>回應:</font><hr />
另外,據《聖經》記載以掃的妻子名叫“Judith”,實際上她很可能就是中國的商朝之母“簡狄”,發音基本一致,兩個聲母一模一樣。他們的第14代孫“湯”在1600年建立了殷商。《聖經》中同時記載以掃還迎娶了夏甲的孫女為妻,這是一種實質上的政治聯姻,也說明了夏商之間的多重族源關系。[/ QUOTE ]
作者在論述中犯下了只重音譯不重史實背景弱點。簡狄乃是幫助大禹治水有功的契的母親,有巢氏女子。屬於中國北方薦草中居的北方巢貉族。《呂覽.音初》說:“有巢氏有二佚(美)女,為之九成之台,飲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視之,鳴若隘隘,二女愛而爭搏之,覆以玉筐,少選,發而視之,燕遺二卵,北飛,遂不反。”高注說:“天命燕降卵於有巢氏,女吞之生契。”《楚辭.天問》說:“簡狄在台嚳何宜,玄鳥致貽女可嘉?”《史記.殷本紀》也說商族的祖先為契,契母簡狄是有巢氏之女。《創世紀》26:34記載:以掃四十歲的時候,娶了赫人比利的女兒“猶滴”。赫人乃是古時候中東民族。一個是中國北方有巢氏女子簡狄,一個是中東赫人女子猶滴,僅是因為音譯接近而被作者當作同一個人,是不是不夠謹慎呢?<font color=”red”>(五)但家族與周公旦</font>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周朝乃是猶太人建立的朝代,建立者之一為以色列12支系之一的但(dan)家族。其立論的基礎為下:
</font><blockquote><font class=”small”>回應:</font><hr />
“但必判斷他的民,作以色列支派之一。但必作道上的蛇、路中的虺,咬傷馬蹄,使騎馬的墜落於後。耶和華啊,我向來等候你的救恩。”英語:“Dan shall judge his people, as one of the tribes of Israel. Dan shall be a serpent(巨蛇)by the way, an adder(龍紋)in the path, that biteth the horse heels, so that his rider shall fall backward。”
在《聖經》後面的附錄“名詞淺解”裡,我驚訝地發現這些話語:“龍,一種想象的猛獸。在《聖經》中稱呼為蛇”。也就是說,古代中東就有龍的說法,並且“龍就是蛇”。這和中國人的說法是一致的,龍、蛇同源,只是大小的分別,龍為大,蛇為小。“蛇”在中國的別稱就是“小龍”,在我河南老家,蛇從來只被稱呼為“長虫”。
如此說來,以色列的兒子“但”的圖騰就是“龍”。而我們中國人一直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font color=”red”>以色列的“但家族”建立了中國的周朝,這個結論應該並不出人意外。“周公旦”的“旦”我認為是姓氏,不是名字。</font>不過“但家族”建立中國周朝的根據確實不算多,主要為:第一,周朝的建立者之一名字叫“旦”;第二,以色列“但家族”出現的時間與周人出現的時間基本吻合;第三,“但家族”被賦予實質上的“龍”圖騰,今天的中國人普遍被認為是“龍的後人”;第四,“但家族”明顯在中東受到排擠,在後面我們將看到但家族幾乎是分封中最少的一個家族,可判斷為他們家族的主幹離開中東而外遷於某個殖民地。
[/ QUOTE ]
作者的理論至少犯下了以下三個疑點:
其一,聖經中清楚的寫明了但的家族統治的人民乃是以色列人的一支。作者卻將之想象為周朝,然而周朝並不存有以色列文化的特點。其二,作者所指出“以色列“但家族”出現的時間與周人出現的時間基本吻合”,卻忘了文章中關鍵人物周公旦乃是周朝創立後才出現的一位輔政人物,周人出現的時間與周朝創立的時間前後相差了幾百年。由此,周公旦出現的時間與作者推測出的結論已不相符。
其三,作者為了避免上述第二項的疑點,而將周公旦指成一個家族,而非真有其人。然而這樣一來卻犯下了論點中最致命性的錯誤。西岐山西周大型墓葬群考古成果顯示周公旦確有其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朝的開國元,曾佐周武王滅商,政七年後還政周成王,開創了分封制度,制定禮樂,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基礎。
<font color=”red”>(六)黃帝與約瑟</font>
</font><blockquote><font class=”small”>回應:</font><hr />
在《向東向東,再向東》中,蘇三不僅對夏商周三代做出了初步判斷,而且對黃帝的身份也做了推測,她認為雅各的兒子約瑟(Joseph)很可能就是中國的黃帝原形。原因或証據如下:時間相符,約瑟生活在大約3900年前後,Judith(簡狄)為其伯母。在中國神話中,簡狄被看作是黃帝的師傅,很可能是一種人為的世俗關系的轉化。約瑟在以色列的歷史上聲名顯赫,是以色列人12支系中唯一獲得繼承權的兒子,身份符合中國人對他的推崇心理。至於為什麼時間會遠在4、5千年前,是一種變形。中國神話或者歷史中,黃帝姓“姬”,與“Joseph”第一個字母發音相同。最後一個証據是,黃帝傳說生年為111歲,《聖經》記載約瑟在世時間則是110年,1歲之差很可能為虛歲、實歲計劃誤差,這在現實中相當常見。目前在埃及發現的約瑟全身古雕像完全為一黃種人形象,它可以部分解釋人種問題。[/ QUOTE ]
這段對於人文始祖黃帝的推測,存有以下的幾個疑點:
其一:《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黃帝本姓公孫,名叫軒轅,但因“長居姬水”,改為姬姓。並非作者書中所謂的“姬”既是“J”的發音。其二:作者指出“Judith(簡狄)為其伯母。在中國神話中,簡狄被看作是黃帝的師傅,很可能是一種人為的世俗關系的轉化”。然而事實上,在中國傳說當中,簡狄乃是黃帝曾孫帝嚳的夫人。與黃帝並非同一個時代的人物。
其三:事實上,真正被看做黃帝的師傅的乃是九天玄女,而不是簡狄。
九天玄女的形象是一只燕子(玄鳥)。唯一能將黃帝與簡狄的關系連接起來的也正是這位九天玄女。
在中國神話中,九天玄女首先出現在黃帝大戰蚩尤的傳說中,授予黃帝破敵之法。後來,九天玄女出現在簡狄生契的故事裡頭。傳說簡狄出外巡遊,見一只燕子(玄鳥)生下一窩蛋,就拿來一枚吞下,不久身懷有孕,後來便生下了商朝始祖契。契是簡狄吞食燕子(孵)所生,因此也以“子”為姓。作者似乎錯將簡狄當作九天玄女,而構出了一連串美麗的誤會。
《向東向東,再向東》:http://book.sina.com.cn/nzt/1087213182_toeast/index.shtml原文 URL:http://chinese.cari.com.my/myforum/viewthread.php?tid=172334&fpage=1
- September 27, 2004 at 10:30 am #79106
誠惶誠恐
Participant誠惶誠恐回應:
因名字發音的近似而把一個中東人物和一個中國人物等同起來,這樣的臆斷在蘇三的立論佔有顯要位置。要比較發音,當然沒理由是以現代漢語的發音為準,而是根據當時的發音亦即古音來作比較。蘇三當然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事實上她也曾指出“‘殷’很可能古代曾經讀‘yi’”,但其他的字基本上看不見她有談及古音,尤其令人費解的是當她斷言以掃之妻 Judith 和“商朝之母”簡狄的名字的發音“基本一致”時,她連“簡”這個很容易令人聯想到古今音分別很大的字,都完全沒有提及古音。“簡”的漢語拼音是“jian”,有一個很普通的常識:通常現代漢語拼音是“ji”或“ji–”的字的古音都是“k”(不送氣“k”,相當於漢語拼音的“g”,下同)而不是“ts”(相當於漢語拼音的“j”,下同)。不少地方方言如粵語、閩南語、潮語等仍然保留著這些古音。另外,傳到朝鮮及日本的漢字也保留著這些古音,就以“金”(jin)為例,韓語是“kim”,韓國姓“金”的人的名字的拼法都是“kim”;日語是“kin”,最眾所周知的例子是“金曜日”:“kinyoobi”(星期五)。我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周法高主編的《漢字古今音彙》查到“簡”的遠古(700 B.C.E.)音和中古(600 C.E.)音都是“kan”,與 Judith 的現代英語音“dzhoo”分別很大了。像這樣不顧古音的例子,在蘇三的書裡起碼還有“姬”,她就是以“姬”的現代漢語發音為基礎,把黃帝猜想為雅各的兒子 Joseph。事實上“姬”的遠古音及中古音分別是“ki*g”(* 為國際音標倒寫“e”的符號,因無法打國際音符號,故用 * 代替)及“kji”,與 Joseph 的即使是現代英語發音也是風馬牛不相及。為甚麼更應該會想到要考究古音的“簡”及“姬”等字,她反而不去考究古音?為甚麼她採用不同的準則?很簡單,因為“殷”的現代漢語音與 Esau 的“以”不近似,不符合她的臆斷,所以她要找個“古”音出來,而“簡”的現代漢語音與 Judith 的現代英語音的聲母相同,可資利用。可見,她的“科學精神”就是立論標準可隨意為了她的目標而變更,甚至傳遞虛假的訊息。
這個故事還未有完,她斷言“Judith”的發音與現代漢語化了的“簡狄”基本一致,很明顯是以現代英語發音為標準,她在《向東向東,再向東》之創世記(28)也是這樣說:“‘以掃’的老婆就叫‘<font color=\”red\”>猶</font>(誠按:請注意這個字)滴’,<font color=\”red\”>英語</font>為‘Judith’。假如用最接近的音譯實際上應該為‘居狄’。這時我意識到:這不就是商朝之母‘簡狄’嘛!”但為甚麼一定要以現代英語發音為準?即使以其他歐洲語言也並不都像英語那樣發音成“dzh”,就以德文為例,德文的“j”便發音成 yes 的“y”,例如,Ja (意即 yes)便讀成“ya”,另外國際音標的“j”也採用德文的讀法。更為嚴重的是,我們都知道,所有希伯來名字的拉丁字母譯名中的“J”的中文譯名都是以 yes 的“y”為聲母的字,而非跟從現代英語譯成以“ts”為聲母的字,例如,Joshua(約書亞)、Jerusalem(耶路撒冷),這已經是很普通的常識了。應該很容易意識到那些字的希伯來文原文應讀成“y–”,為甚麼她沒有意識到希伯來文這個名字不會讀成近似“居狄”,充其量也只會讀成近似“猶狄”?更何況她還在上一句提到“猶滴”這個譯名!為甚麼她一定要堅持使用明顯是錯誤的“‘居’狄”,還顛倒黑白地說成只有這個錯誤的音譯才正確:“假如用最接近的音譯<font color=\”red\”>實際上應該</font>為‘居狄’”?像這樣把“j”用現代英語發音“dzh”為標準代替希伯來語的“y”的例子起碼還有:“Jew”(附會為“周”朝)、“Joseph”(附會為黃帝“姬”氏)。這三個字的希伯來文的發音,用現代英語表達出來,分別是:yeh-ho-deeth\’(Judith)、yeh-hoo-dee\’(Jew)及 yo-safe\’(Joseph),怎樣也聯系不到“簡”、“周”及“姬”。但她也不是永遠都把現代英語發音用於希伯來名字上,當有需要時,她會使用希伯來語發音。例如,在《向東向東,再向東》之創世記(27)提到“夏朝時期有許多‘有’族,起碼應該有九個”,她跟著猜想:“猶大的兩個兒子,早在迦南地遷徙到埃及之前就‘死了’。會不會是他們倆帶了另外幾個家族的共9個同宗兄弟來到了中國成為中國的‘9有’?由於以他們為主,所以全部都從了‘猶大’的姓氏,以至於所有這群人都以‘有(通‘Judah’之‘<font color=\”red\”>猶</font>’)’命名自己的家族?”為甚麼這時她又不說“Judah,假如用最接近的音譯實際上應該為‘居大’”?真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至於她提到的“夏朝時期有許多‘有’族,起碼應該有九個”也是異想天開的臆斷。“九有”是九州的意思,不是甚麼九個“有”族,更不可能“他們倆(猶大兩個死了的兒子)帶了另外幾個家族的共9個同宗兄弟來到了中國成為中國的‘9有’”。最要命的是她在同一段文字裡露了餡。《向東向東,再向東》之創世記(27)這樣說:“夏朝時期有許多‘有’族,起碼應該有九個。《詩.商頌.玄鳥》:‘奄有九有’。‘九有’意思為‘九域’。”她自己都說“有”是“域”,這明明是指地方,怎麼又會變成是姓氏?真是自摑嘴巴!
看她的臆斷,有如看電影《回到未來》,那些穿梭時空的事跡真變幻莫測。就舉一個例子,她推斷黃帝原形就是雅各的兒子約瑟本人,他(約瑟)的曾祖父亞伯拉罕的妾侍夏甲去到中國建立的竟然是後幾代的夏朝,而他的伯祖父以實瑪利竟然是比他(黃帝)後六七代的大禹(別忘記亞伯拉罕到一百歲時才生約瑟的祖父以撒)!看來,電影《回到未來》所講述的也是經過“大膽假設, 小心求証”的“歷史”了!
- November 24, 2004 at 4:45 am #117385
誠惶誠恐
Participant致 蘇 三
尊敬的蘇三先生:
首先感謝您惠寄大作《向東。。。。。。》。用了一天的時間通讀了一遍。原來從網上看先生的文章,覺得您很有靈氣,才氣和勇氣。及至讀了這本書,三氣蕩然無存,只剩下生氣了。其實我根本沒有理由攪合到這個論壇中來,一是因為我已經到了該活埋的年齡,只是因為政策好使我還活在人間。有人說好奇可以使人心理年齡降低,由於有貪生怕死的思想,於是就上網獵奇,於是就知道了有這麼一本書,於是就要求買一本,於是就看完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糟糕。有一種被愚弄的感覺。整個一聖經摘編讀本。全書正文359頁,每段都有大量的聖經原文引用,到了199頁以后,乾脆全是聖經原文。所剩160頁的書,除了在討論度量衡有6頁是作者寫的外,其餘部分,作者的話變成了“節目的報幕員”,只起穿針引線的作用。統計一下也不過百分之一。這也叫著作?
對這樣的一部著作,連我這外行都可以看出其中的破綻,它沒有引起歷史界,考古界的充分關注就不足為怪了。但既然讀了,生氣歸生氣,有話還是說出來好。於是寫下下面的文字。我不指望會說服你,我甚至不指望你回答我的帖子,因為你在帖子上經常說沒有時間回答xx的帖子之類的話。我對這本書總的印象是:以錯誤的理論為基礎,以偏激的思想為指導,以荒謬的方法為手段,以宣傳聖經為主旨,得出一個民族虛無主義的結論。
1. 錯誤的理論基礎。如果你是傳教士,我們無話可說。但我在網上看到你多次否認你是基督徒。(雖然你在書中不止一次表示感謝上帝並呼喊阿門),整個書是以聖經為歷史文本,那就是說你相信聖經上說的是歷史真實,你有什麼根據呢?聖經是否真實在全世界是一個有待証明的東西,你用有待証明的東西來証明需要証明的東西,這怎麼能讓人信服呢?由於以這樣一個沒有定論的理論為基礎,你所構建的理論大廈是一個豆腐渣工程就毫無疑問了
2. 偏激的指導思想。你有一個思維定式:中東是文明之源。於是只對有利於這一命題的東西感興趣,其他則排斥在外。神話是人類脫離蠻荒時代的第一聲呼喊,是一個民族的生命線。同樣是神話,你只相信聖經,而對我們民族自己的神話卻不削一顧。把那些盤古,伏羲,神農,女媧,黃帝等等,一律納入聖經的軌道。你既然研究聖經就理所當然地了解聖經的形成過程。現已成書的舊約聖經,有一段漫長的歷史──它經過多個世紀,流傳到不同的地方,經過長時間的編修、搜集、抄寫和翻譯的過程。舊約文獻有二十個或以上的作者,涉及的時代,有千多年之久,並由敬虔但會犯錯的人傳遞下來。舊約所用的兩種語言──希伯來文及亞蘭文,都是閃族語系的兩個分枝。到了公元前 250年左右,猶太大祭司以利沙從猶太十二支派中各選出六位譯經長老,聚集在亞歷山大城,將希伯來文舊約譯成當時流行的希臘文,這就是著名的七十士譯本。到公元 70年,當聖城耶路撒冷將被摧毀之際,猶太人召開了高級會議,正式確立舊約正典三十九卷書。而你所依據的英譯本已是公元1611年的事了。你寧願相信比司馬遷晚100年或晚1600年成書的東西,而不相信史記記載的或比史記記載更早的我們自己的神話。為了給你的“西來說”找好注腳,中國的考古新發現一律不用,視而不見,如含山凌家灘原始部落遺址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在陝西省佳縣一大型遺址內發現了一座距今45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城。河南平頂山蒲城店遺址考古挖出20座夏代早期排房基址和兩座古城等等能說明中國文明歷史的遺存和遺物。把我們的東西一律說成是中東傳進,太武斷了吧。已故考古界一代宗師蘇秉琦曾指出我國考古工作的弊病是中國大一統,不允許有不同文明同時出現 ,我覺得你已經陷入了中東大一統的怪圈了。
3. 荒謬的論証方法。歷史學要靠文獻,考古學要“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傅斯年語)然而你的方法是很有“創意”的,我姑且稱之為“語言諧音考証法”。通篇充滿著靠諧音判斷。因為亞伯拉罕的后妃叫夏甲,(Hagar),於是她就是夏朝的始祖,Judith就是簡狄,Jew就是周,還有希伯來是西伯利亞,lion是瀏陽河,哈薩克,美國,彝族,羌族,鴨綠江,不一而足,你是學英語的怎麼能這樣呢。你用英語的發音套用古時希伯來語,用現代漢語去對比古代的名詞。難免漏洞百出,笑話百出。另外對外文的漢譯向來是由於譯者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漢字的。大名鼎鼎的布什,台灣就譯成布希。就拿judith為例。莎士比亞的名劇Romeo and Juliet漢語為羅密歐與朱麗葉,那麼judith只好與朱元璋連親了。本人再幫你增添幾個:蘇聯是中國的,是蘇武在貝加爾湖放羊時聯系的,所以叫蘇聯,並由俄羅斯証明,看那俄字,明明是我人;斯大林過去譯為史太林,那他一定是唐朝大將史大耐的兄弟,lion說瀏陽不如遼陽更諧音,不幸的是遼陽過去稱襄平。這種方法說相聲可以,著學問只能貽笑大方了。學問是不能當兒戲的。在你的這本書中,我大概統計一下,“可能”,“假如”,“或許”這樣的詞竟然用了330多處,真是名副其實的猜想!!!你的所謂証錯,其實和算命的兩頭堵沒啥區別,証對了我是先提出的,証錯了也沒什麼,我這是証錯嘛。至于說China也是諧音這更是無稽之談。China是梵語,意思是聰慧,物產豐富,這是嚴謹的梵語專家蘇曼殊考証的。跟猶太人毫無關系。
4. 奇怪的邏輯推理。文明的傳播應該給被傳播者以先進的文化,這些埃及人,猶太人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呢,他們航海技術那麼高超,沒教會中國人造船,如果漢人是他們的後裔,甘英就不會在地中海邊上望洋興嘆了,他們已經會燒磚,可是我們發現的一些夏遺址卻是夯土建造,他們造出三星堆那麼精美的青銅器,寧可埋在地下也不教給他們自己建立的王朝,他們自己在洪水面前只能坐船逃跑,卻在中國演譯出鯀與禹治水的活劇。他們來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靈山昆侖,卻不在那裡生養生息,而要回到大沙漠上,費上十牛三虎之力建金字塔以資紀念,他們把文字傳給中國,卻不用文字記下他們這偉大的壯舉,這是一群多麼聰明的傻瓜呀。世界的文明都是從他們那裡傳出來的,而世界又都被秦始皇所控制了。不然怎麼印度,希臘,日本,朝鮮,美洲都集體對這一壯舉失去記憶力了呢。
5. 幾句題外話。文明的根本屬性是自私和暴力。15世紀以後的歐洲中心論是伴隨堅船厲炮而來的。你在書中說“中國文明確實有過輝煌的科學技術,因為他們直接來自中東文明,為什麼又落後了呢?因為斷絕了與中東的聯系”。任何一個有民族自尊心的人都會因你這句不負責任的話所激怒。看看中東自己吧,他們的歷史就是一部被奴役被擄奪的屈辱史。直到現在他們仍然被大國玩弄于股掌之中,倒成了我們的救世主了。起源問題,包括人類起源,文明起源,宇宙起源,不可能在一代或幾代就有定論。這是個可探詢的不可知論,是有意義的無謂爭吵,是無休止的有限話題,是令人神往的可怕禁區,是人們喜聞樂道的忌諱信息。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工作,一個人只能盡一個人的責任。當今中國學人就應該為中華民族的複興盡自己的力量。你的結論會給人們什麼信息呢,人們會無限驕傲地說:“嘿,伙計,我們是猶太人的後裔。”“一個好消息,中國被排除世界文明古國之外了”能嗎?至少我不能。不能外國人說的就是事實。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還很不夠。諾貝爾獎對中國的不公平就是明証。有一個發生在20世紀末的可悲事件,足以讓我們清醒。北京的一中學的學生應聯合國邀請去美國一個中學做環保的講演,講演結束,學校的老師和學生紛紛跑到台前,看這個學生的腳。他們不明白為什麼這個學生是大腳。20世紀末,美國人還認為我們的女孩子裹小腳。中國的有知識懂外語的人啊,請你們多作些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及中國的現在的工作,拜托了。
祝你順利。
caomu寫于大雪紛飛的晚上,
- AuthorPos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reply to this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