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topic has 1 reply, 1 voice, and was last updated 18 years, 6 months ago by 誠惶誠恐.
- AuthorPosts
- March 3, 2005 at 11:03 am #128108
誠惶誠恐
Participant釐清演化觀念 告別萬能工匠
<font color=”#4b0082″>演化可以解釋這個宇宙的精巧,毋須動用到萬能鐘錶匠的操縱設計;若一定要,一位盲眼的也就夠了。 </font>撰文/劉德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組主任
書名:盲眼鐘錶匠
作者: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譯者:王道還
出版時間:2002年6月
出版公司:天下文化(台北)前些時候我和同事討論一個關於近代生物學的展覽。我們認為在展場入口處應該放一座金屬的DNA立體模型,作為本展覽的標誌。這個概念不錯,但經驗豐富的設計同仁卻面有難色,她的憂慮是,不知道施工廠商是否可以依我們的要求做出這樣的模型?
為什麼她會擔心呢?自從1953年以來,我們不是已經知道DNA的雙螺旋結構了嗎?任何一本生物學教科書都找得到圖片。廠商既然有了參考設計圖,理應可以依樣畫葫蘆。要是有了藍圖還有困難?我就不由得好奇,當年的DNA模型是怎樣創造的?除非當時有位萬能的工匠,既能設計又能施工。
我的工作是促進大眾對科學的了解,我想提供的答案,當然不是這一種「萬能的工匠」。但面對自然界豐富的物種,及牠們解決生存和生殖難題的各種適應策略,我們如何說服大眾,這一切都不需要一位萬能的工匠在背後操縱,而是純自然力量運作的結果?這是個不容易達成的目標。
讀者對《盲眼鐘錶匠》的作者道金斯應不陌生,他的書在台灣已有譯本,例如天下文化出版的《伊甸園外的生命長河》、《自私的基因》,而《盲眼鐘錶匠》一書原出版於1986年,10年後又加入了新的導言,重新發行。就內容而言,《盲眼鐘錶匠》是一本演化學教科書的普及版,它涵蓋了演化學涉及的各項議題,包括遺傳變異的產生與累積、分子演化、自然淘汰(非隨機手段)與純運氣在演化機制上的比重。
道金斯接下來討論的性擇理論,是達爾文對演化機制的另一重要貢獻。假如生物的特徵都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之下,我們又怎樣解釋雄孔雀的長尾巴?(因為長尾巴顯然不利於生存。)在關於演化速率那一章,道金斯當然免不了把古爾德與艾垂奇的「疾變-平衡論」再檢討一遍。
「生命樹」那一章觸及了系統分類的議題和有性生殖的演化等。事實上,有性生殖一直是演化學的謎。有性生殖並不是最有效率的生殖方式,卻是大部分生物採用的唯一方式。最後一章針對達爾文的論敵,道金斯有力地反駁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論,以及其他長久以來對自然選擇論提出質疑的論點。但是對於分子演化中性論,道金斯還是認為它與自然選擇並不衝突(見該書349頁)。
《盲眼鐘錶匠》的重點在釐清演化的觀念,而不是實地研究成果的摘要。道金斯的寫作策略,以比喻為主(譬如說,以圖書館分類來比喻生物分類,或是以蛋糕食譜來比喻基因組等等),而不在科學文獻的解說剖析。比喻是闡明抽象觀念常用的手段,例如在介紹「人類基因組計畫」所用的兩種不同策略時,科學家就把人類30億個鹼基對比喻為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其中一種定序策略是撕破百科全書的每一頁,再將這一頁組合起來;另一種則稱為「霰彈式策略」,這種策略是把整本百科全書一次撕破,然後再從這堆破碎的紙屑把書組起來。
又譬如在談有性生殖時,科學家喜歡比喻採有性生殖個體的子孫,就像一個人買了很多張號碼不一樣的彩券,會有比較高的中獎機會一樣。道金斯在《盲眼鐘錶匠》裡用了各式各樣的比喻,一個接一個,就是非要把演化說清楚、講明白不可。誠如他在序言中一直強調的,道金斯是抱著極高的熱誠來與大家分享了解演化的喜悅。與另一位致力推廣演化學的美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古爾德比較起來,道金斯的文筆顯然平易近人多了。
王道還先生翻譯本書相當用心,譯文流暢。當然,王先生的部分譯詞也還有相當大的討論空間,例如110頁的「突現」(emergence)一詞,我比較傾向於譯為「突現整合特性」,這樣似乎更能表達「組合單元在整合後而突現的新特徵」的意涵。
《盲眼鐘錶匠》能讓哪些讀者開卷有益呢?假如你是熱愛閱讀的人,讀完本書會了解更多關於基因、遺傳、胚胎發育、生物適應等生命現象,相信你一定會大開眼界的。假如你是一位老師的話,書中每一章的比喻可是很好的演化學教材。至於那些還認為生物演化只是個理論的朋友,也請讀讀這本書。
生物演化是個事實,而不只是理論。也就是說,「生物會隨著時間改變」是件不折不扣的事實,科學家多年來吵吵鬧鬧的,是各種自然力量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才是「理論」。
千萬別再拿科學家的爭辯,當作他們否定生物演化事實的證據!
- May 1, 2005 at 10:59 am #79488
誠惶誠恐
Participant回應《盲眼鐘錶匠》
周一心教授
道金斯多次在《盲眼鐘錶匠》中聲明,這本書的主旨、基本想法是:人們不需要用設計者、用神蹟來了解生命,來解釋生物的來源 (例:頁 204,322)。他在書中很技巧地演繹了自然選擇(天擇)這位盲眼鐘錶匠的萬能,而且說:達爾文使得無神論者在理智上有得到滿足的可能(頁 28);也就是說,人可以做無神論者,同時可以在解釋生命的來源上滿足自己的理智。這句話後來在進化-創造的爭論上變得很有名,因為這凸顯了許多強烈鼓吹演化論的人背後所堅持的預設,就是無神論。
基督徒和無神演化論者基本的衝突是在預設的層面。信仰的預設影響一個人的世界觀,世界觀影響學術範式(paradigm)和學說(見下表),以致於會左右他對證據的解釋。
<u>基督徒</u> <u>無神演化論者</u>
信仰預設 有神 無神
世界觀 造物主/受造、實存、秩序 實存、唯物、秩序、
有奧秘 自然主義
神參與歷史 無奧秘生物學範式 創造論:地球年輕創造論 演化論
( 智慧設計 ) 逐步創造論
演化創造論自然主義假設自然界是受物質因果支配的自給自足的封閉系統;其間所有的事物、過程只要用時空中的因素,用物理、化學等自然定律就足以解釋。時空以外的東西,也就是超自然的事物,要不是不存在,就是不必要存在。十九世紀末以後,科學研究漸漸完全以自然主義為基礎;只要是涉及神的,就不算是科學。而且科學漸漸被高舉成為認識真理的權威。
基督徒根據聖經相信:上帝是造物主,祂創造了萬物,以至於人類;這個世界實際存在;自然界是有秩序的,讓人類可以探究、理解和治理;奧秘是存在的,屬上帝的奧秘人未必能透視(申 29:29);神參預歷史的進程。這種世界觀和無神演化論者的自然主義的世界觀對照,除了世界是實存、有秩序供人理解以外,完全是互相衝突的。當世界觀不同的時候,對證據的解釋也會不同。基督徒看世界,處處都有神的護持;無神論者可能覺得這很荒謬。基督徒接受細菌產生抗藥性等微演化的證據,但不會將自然選擇(天擇)的機制無限延伸到以至於上帝在生物歷史上毫無插足的餘地,好像道金斯所做的一樣。在生命起源的探討上,基督徒儘管對創世記細節的解釋有所不同,對創造的方法也有爭論,但接受神的創造卻是一致的。因此基督徒不像無神演化者那麼容易就擁抱一些機率太小、尚待驗證或無法否證的推論,譬如說:生命可以從無生物自然形成(頁 215);在地球有限的歲月裡,累積自然選擇(頁 194-),累積微演化,足以演變出古往今來地球歷史中形形色色的動植物,包括人類自己;化石由簡而繁依序在地層中出現固然是事實,但未必證明後來的生物是由以前的生物自然演變而來;這個過程(廣演化)今日無法重複驗證,亦無法否證;它涉及了歷史的過程,是演化論中,「不科學」的部分。基督徒在靜待更多證據的同時,會傾向相信神曾參預這個過程;生命世界的進展,有神的設計,是神的創造。
成長在科技掛帥的二十世紀世界,基督徒怎麼會繼續抱持有神的預設和世界觀呢?不是很「不科學」嗎?原因是他們有科學以外的印證;在科學所及的物質世界以外,基督徒親身經歷到另一領域。因信靠耶穌而得到新生命(重生)的人,在禱告、崇拜及日常生活中親身體驗到神的參與和帶領。在人類個人生活中都參與的神怎可能沒有參與人類的由來,在自然歷史中缺席,好像無神演化論所聲言的?再加上基督徒不接受科學是最高的知識權威,以及演化論本身還有不少待驗證的難題,因此,當一些口才鋒利的科學家在媒體上,將進化論作為自然主義的縮寫,作哲學和宗教的引申,鼓吹進化論的時候,篤信聖經的基督徒不但不接受,有些還群起攻擊進化論。
上帝藉著大自然向人類啟示祂自己(羅 1:20),也經由聖經啟示祂自己。這兩種啟示在神學中被稱為自然啟示(普通啟示)和特殊啟示。這兩種啟示來自同一位神,因此,科學和聖經應該不會互相衝突,而且會互為幫補。然則,科學和神學應當彼此尊重。一些看似衝突的地方,科學家應該檢視科學的證據是否充分,神學家應該省察傳統上聖經的解釋是否正確。科學家、神學家對自己的理論、解釋不斷地作自我修正本來是尋獲真理的正常合理途徑。
科學和宗教的衝突並不是無可避免的。不幸的是,許多人用演化論來合理化無神的預設和世界觀,把演化論作為無神論的墊腳石。正如 Brown 大學生物學教授 Kenneth Miller 2000 年在堪薩斯大學演講中所說的,「演化生物學的領先作家常假科學之名,重複不斷地抬出演化論來合理化自己明顯反宗教的情緒」。道金斯不知是否算為其中之一呢?
創造理論
在科學哲學上,有些基督教學者接受「神本科學」(theistic science),有些則提倡「方法上的自然主義」。同時,在解釋生命的來源上,基督徒有三種不同的理論:地球年輕創造論(特殊創造論),逐步創造論(地球悠久創造論),及演化創造論(神導進化論)。
地球年輕創造論者認為神在創造週(七個 24 小時)內直接創造了各種的生物。逐步創造論者認為神在億萬年內逐步一階段疊一階段地創造了生物,各階段內可以有演化。演化創造論者認為神賦予受造本身有變化的潛力,讓各樣的生命演化出來。在摩蘭和約翰‧雷諾編的《不再獨白求對話──創造與進化三面觀》中,這三派之間有相當深入的對話。三種理論各有千秋,各有難題,需要聖經學者基督徒科學家繼續努力去發展。最近幾年的智慧設計運動集科學家、哲學家、法律學者等(Phillip Johnson, J. P. Moreland, William Dembski, Michael Behe etc.)的專長,嘗試用資訊理論、生化系統等,說明生物的複雜性出自設計而非偶然,達到不錯的成就。
- AuthorPos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reply to this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