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topic has 6 replies, 3 voices, and was last updated 17 years, 5 months ago by lamdragon.
- AuthorPosts
- December 20, 2005 at 9:54 am #128283
lamdragon
Participant在世貿工作期間,充份看到被列強侵害的細國農民的辛酸,
但係,韓農又應否將示威升級至咁地步,尤其呢度係香港,唔係美國!
而最重要係,香港根本唔應該拿屎上身辦世貿,
尤其全球多國都冇人肯搞場地…
偏偏就係香港冇民主,由唐英年自把自為,
浪費香港人金錢及一切代價…
若然係普選下,這些狗奴才一早就要下台!
現政府又搬出偽政改方案,
我們要支持嗎? - December 27, 2005 at 11:52 am #79898
誠惶誠恐
Participant宋恩榮《評「世貿對發展中國家弊大於利」的種種謬論》(1)
- December 27, 2005 at 11:55 am #118838
誠惶誠恐
Participant宋恩榮《評「世貿對發展中國家弊大於利」的種種謬論》(2)
- December 27, 2005 at 11:57 am #118839
誠惶誠恐
Participant宋恩榮《評「世貿對發展中國家弊大於利」的種種謬論》(3)
- December 27, 2005 at 11:59 am #118840
誠惶誠恐
Participant宋恩榮《評「世貿對發展中國家弊大於利」的種種謬論》(4)
- December 29, 2005 at 8:51 am #118844
匿名用戶
Participant韓農愈耕愈窮自盡 學者︰今日南韓 明日中國
12月 26日 星期一 05:10 更新
【明報專訊】除了LG、三星及現代汽車外,香港人在一周前再認識了南韓農民。看
- December 29, 2005 at 8:56 am #118845
匿名用戶
Participant韓農組織嚴密如小政府
12月 27日 星期二 05:10 更新
【明報專訊】晚上8時,太陽已下山。南韓偏遠山區一幢平房,依然燈火通明,20多名農民陸續趕到,參與為總結香港反世貿之行的特別會議。部分人經過一天耕作,已一臉疲累,但仍攀山越嶺,甚至飛車1小時前來開會。大伙兒先揮動拳頭,齊聲唱抗爭之曲《農民歌》,便進入長達4小時的馬拉松會議,會議議程包括﹕交流香港反世貿行動最新情報、如何進一步引起傳媒輿論關注。記者所見,農民開會時全神貫注,其認真嚴肅程度,不下於從政者。
農民的消息極靈通。雖然位處距離首爾7小時車程的山區,但仍知道「有何姓香港律師(何俊仁(相關新聞 – 網站))正協助被拘的同胞」。更震撼的是,位於首爾的農民會總部,會每天派人把香港有關於韓農的報道,翻譯成韓文,再傳遞至鄉鎮。某個早上,記者和農民閒聊時,突然接到首爾的長途電話,他們聽後臉色一變,說﹕「你們《明報》昨天的報道,對韓農批評嚴厲,總部吩咐我們小心一點。」如此貼身的傳媒監控,令記者想起一些政府部們或大企業的新聞官。
上至中央下至鄉村定期開會
韓農組織,的確嚴密得像一個小政黨,甚至像一個小政府。南韓南部晉江市的女農組織幹部姜善姬解釋,「農民組織架構分中央、地方、基層、鄉村,各有其每月會員大會。另外,幹部會議每3天一次,需要時更每晚開會。」又要兼顧田地,又要開會,農民哪有時間﹖「要犧牲睡眠時間了。」她說。
記者問,大部分農民學歷低、年紀大,如何掌握艱澀的世貿條款、開放農業市場概念﹖姜善姬解釋,農民組織每月會舉辦「學習班」,由大學畢業的幹部先消化國際形勢,再由編輯部的大學生協助撰寫資料,但學習班上用的課本,是由農民自己引用生活化的例子編寫而成。
上學習班惡補世貿知識
另外,南韓發達的互聯網技術,亦有助推動韓農組織。南韓凡有100人的村落均鋪設寬頻,姜女士指,4年前農民組織開始編寫的網頁,對打輿論戰幫助大,因為南韓新聞界主要被保守大報主導,《朝鮮日報》 、《中央日報》內容多支持資本家,不同情農民。
本報瀏覽過一些農民組織網頁,內含香港示威的消息和圖片、留言板亦有逾百留言,有在香港被拘留農民的「受辱」自白,亦有農民對港人的支持表示謝意。強勁的人際網絡、緊密架構,加上科技協助,即使居於窮鄉僻壤的農民,都得悉香港警察涉嫌「侮辱」被拘留的韓農事件。
女農建託兒所 出錢出力
農民會除了是論政基地,也是韓農的重要社交平台。我們參與的農民會議,結束時已是深夜12時,大家未有歸家之意,反而拿出燒雞、柿乾、米酒,閒話家常。本報到多個農家作客,均發現韓農酷愛群體生活。我們採訪自殺的女農的鰥夫李先生,10多名街坊、農會朋友在場,甚至擔任男受訪者的「代言人」。當記者質疑﹕「為何我們問李先生問題,會由大家代答﹖」他們表示﹕「我們天天一起生活,當然知道他的想法。」
農民組織在窮鄉僻壤,亦有「街坊福利會」的角色。姜女士的女農組織,便在地區籌募了100萬港元,加上政府的50萬元補貼,在山區興建了一所託兒院,內裏設備先進,有電腦、電子琴、播放卡通的電視和錄影機。
農民為組織「出錢出力」,投入程度叫記者驚嘆。姜女士說,這是民族性格﹕「童年時,老師教我們『團體重要過個人』,一顆奉獻給團體的心,是韓國人的情操。」
【系列二之二.完】
明報記者 譚蕙芸 何麗玲
- AuthorPos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reply to this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