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topic has 0 replies, 1 voice, and was last updated 19 years, 5 months ago by Tiramisu.
- AuthorPosts
- April 30, 2004 at 5:01 am #78838
Tiramisu
Participant雖然是舊閒,但我今天才看到。
成本降至與發泡飯盒接近 環保飯盒擊退發泡飯盒?
2003-06-03 資訊時報●1997年即被禁止的發泡飯盒依然大行其道,原因是環保飯盒成本太高,難為市場接受
●新型納米材料環保飯盒成本低至0.083元,接近發泡飯盒0.08元的成本
●專家認為,新型環保飯盒若被市場接納,國內將有350億的商機
本報訊(記者馮榕)一直嚷嚷了兩年多的納米材料飯盒終於有了眉目。記者昨日獲悉,中科院廣州化學所的“納米技術催化二氧化碳合成可降解塑膠”專案初步落地開花,本周將與廣重集團簽署3300萬元的協定,以推動納米材料飯盒的產業化。據瞭解,產業化後的納米材料飯盒每個的成本不超過8.3分錢,接近傳統發泡飯盒的成本(8分錢),克服了高成本的“環保飯盒”可否代替發泡飯盒?有專家認為,新型速食飯盒如果被接受,將擁有高達350億元的巨大商機。
成本低是推廣關鍵
據瞭解,儘管早在1997年9月,廣州市就開始實施《禁止生產、經銷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食具的規定》。但實際上澱粉型、紙張型的環保飯盒卻一直遲遲得不到推廣,甚至出現生產線停產的困境。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成本過高,一個普通的發泡飯盒市場價格是8分錢,而澱粉型飯盒的市場價是1.6角到2角,紙張型的環保飯盒則達到2.5角到3角,如此高額的成本讓速食供應商們“毫不猶豫”選擇了最便宜的發泡飯盒。
而此次中科院廣州化學所攻克的二氧化碳制塑技術,每噸新塑膠中二氧化碳含量達到42%左右,成本也成功地降到1.2萬元一噸,低於市場同類產品價格的3~4倍,因此能夠直接把納米材料飯盒每個的成本降到不超過8.3分錢。中科院廣州化學所首席研究員孟躍中教授對此表示,如果成功產業化,面對的將是國內每年350億元的速食飯盒市場。
優勢在於無二次污染
一位行內專家指出,納米材料飯盒產業化成功的條件包括三方面,一是低廉的生產成本;二是產業化的鏈條健全,有企業願意投資合作、生產;三是市場的推廣,消費者能夠接受新的產品。從目前的局勢看來,第一點和第二點都已經具備了。關於第三點,孟躍中教授指出,該產品環保、健康,可以放心使用。
據孟躍中介紹,該新型材料是通過改變分子組成和結構,從而具有不同的硬度,如果有好的工藝手段,它就可以變得像保溫塑膠紙一樣薄。據悉,這種塑膠可以用普通的生產工藝進行生產,處理後還可以變成我們日常用的飲料瓶、速食飯盒等,有些性能上還要優於現在通用的塑膠,同時它還能夠通過生物降解,不必擔心造成二次污染。
多家企業有意合作
據悉,廣重集團的投資是第一步,目前還有多家水泥廠、煉油廠和釀酒廠有意合作產業化開發這一研究成果。中科院廣州研究所與企業聯手先期建設一個年產30噸規模的中試車間,進一步針對飲料瓶、一次性食具、食品保鮮及包裝膜等行業的應用技術進行研發。估計,新成果的大規模推廣和使用只需1年多時間,人類產業化回收利用二氧化碳將會很快成為現實。
各方說法
廣州市環保局:禁發泡飯盒要雙管齊下
早在1997年9月,廣州市就開始實施《禁止生產、經銷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食具的規定》。該《規定》要求在生產一次性塑膠食具時須增加添加劑,令其可以降解。對此規定,有些廠家實際生產;時根本未加入添加劑;有些廠家雖加入了添加劑,但分量有多有少,這直接導致降解年份的差異:添加得多的,降解得就快;添加得少的,幾十年也降解不了。1999年,國家有關部門聯合下發通知,規定無論可降解或不可降解,一概禁止使用任何一次性塑膠食具。但國家規定出臺至今,不可降解塑膠食具在廣州依然大行其道。若要重整可降解塑膠飯盒市場,需從源頭和使用環節雙管齊下,對生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食具的廠家和飲食店,發現一個重罰一個,再次發現就責令其關閉停業。
廣州市科技局:可降解飯盒能大行其道
今後的環保飯盒推廣一是引導,二是在適當時候將制定一些地方性強制政策。早在“二氧化碳飯盒”之前,可降解塑膠食具就已問世,如以稻殼、玉米芯或紙制的一次性食具等。只是由於其成本較高而受到飲食行業的暗中抵制,至今未能普及而取代不可降解塑膠食具。隨著製造價格的下降,可降解飯盒有望大行其道。
都城速食副總林超文:便宜我就用
果真有這
- AuthorPos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reply to this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