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topic has 0 replies, 1 voice, and was last updated 18 years, 9 months ago by taotum.
- AuthorPosts
- December 5, 2004 at 6:06 am #79237
taotum
Participant地球乾旱的動力學原理
我是一個對於生活沒有什麽苛求的人,只要想起天下無數飽受困苦的生命在命運的桎梏中痛苦掙扎,我就深深慶倖自已得到命運之神的眷顧而心滿意足。本來我對科學界已完全絕望,曾一度想過徹底放棄”中心論”著作的寫作,把”中心論”與天地埋葬,將《宇宙異變的先兆》和”宇宙網站”灰飛煙滅,抛開一切煩塵俗務,在生死空間的國度逍遙自在。
“中心論”偉大思想的湮滅無疑是現代人類的悲哀,將造成人類歷史上永遠無法彌保的損失,21世紀亦將成爲最黑暗的世紀而令天地蒙塵。如果不是作爲一個有”良知”的人所秉承天賦的信念驅使下稍感心靈的慰寂,這一切早已過眼雲煙。目前,我陷於前所未有的憂慮和恐懼中身心疲憊,我將在2005年12月22日冬至之日過後徹底得到解放。
410日漫長而又心力交瘁的日子在等待著我,只有大自然的力量在默默地支撐著我踏上一條弧獨的路。還是讓我沿著時間之軌去細數我410天的日子裏將如何走過這一條既崎嶇又神秘的莫測之路。
我滿懷信心去面對未來的一切挑戰,可以預見這將是一場艱苦卓絕的世紀之戰!現在擺在面前的障礙是:一、什麽原因造成目前中國南部嚴重乾旱而北部陰雨降溫這種非常明顯的南北區域涇渭分明的異常氣候現象?二、如何評估禽流感今冬的發展態勢?三、怎樣繼續努力爭取科學界的重視和支援?
首先,今天我要完成”地球乾旱的動力學原理”一文,該文嘗試合理解釋目前中國南部乾旱和北部降溫這種涇渭分明的氣象成因;其次,儘快寫完”禽流感今冬發展態勢”一文,力圖從宏觀的角度去全面評估今冬是否存在禽流感重新爆發的可能性以及禽流感病毒與人類流感病毒之間是否存在因基因融合變種進而引致人類流感病毒大規模流行的現實性;最後,爭取在11月10日前撰寫一篇”致世界衛生組織、醫學和科學界的一封公開信”,然後在”宇宙論壇”以及”媒體”公開發表,我將堅持不懈地與世衛、醫學和科學界進行溝通,希望爭取他們的重視和支援,這對於監測未來自然生態環境的異變以及加強世界各國的協作從而共同應付重大的自然災難事件有莫大的幫助。
我們先來討論第一方面的問題:”地球乾旱的動力學原理”。踏入十月份,中國南部地區遭遇了50年不遇的特大乾旱困撓,北部地區則呈現了氣溫急降從而提早進入冬季的現象。我早期曾就乾旱和冬季氣象的兩個問題發表了見解,我認爲:乾旱情況會越來越嚴重並將持續至今年冬至之日(12月21日)後;至於今年冬季必將陷於一場嚴重冷凍的惡劣氣象中。
在”乾旱”的問題上,我發表言論十五天後,中國氣象專家才指出乾旱情況可能持續至明年春天。對於今年冬季氣象的變化,目前的氣象專家們普遍認爲,由於”厄爾尼諾”和溫室溫應的影響,今年的冬季將呈現一種全球性的暖冬氣象。
對於氣象專象們的觀點,我不知他們是用什麽方法得出以上的結論?相信所謂”機器”之類的監測只能透過大氣雲層的變化來判斷未來氣象的走勢,其預測能力僅能企及”十天”左右的氣候反應,至於一二個月後的氣象預測也就無能爲力了,因此,長期性天文氣象資料的完整記錄對於預測未來一定尺度內的氣候反應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這些氣象預測通常都是經驗的累積而矣,可見,氣象專家們預測目前乾旱情況將延續至明年春天以及今年冬季將是一個暖冬的結論僅僅是源於一種氣候常識的推斷,也就沒有什麽科學依據可言,根本不足以應付未來自然環境的異常變化。
根據幾十年來”厄爾尼諾”反覆出現所産生的氣候幅度異常波動的特徵來評估目前中國南部50年不遇的”乾旱”以及今年冬季將呈現”暖冬”兩個問題。很明顯,正如宇宙論壇發表的某一帖子所說:”讓厄爾尼諾返鄉下耕田”。事實上,用1976年前幾個漁民偶然發現的”厄爾尼諾”現象來解釋今夏以來發生的各種異常的自然災害現象顯然已”黔驢技窮”,至於涉及到2002年~2003年SARS和禽流感先後爆發的有序性等等問題更之力不從心。站在宇宙、太陽、地球和生命資訊共用、能量互動的溫度變化迴圈運動體糸的宏觀角度上,所謂”厄爾尼諾”理論真是不值一提。
氣象專家們除了搬出”厄爾尼諾”法寶外,還套用”溫度效應”論調來言之鑿鑿地預測未來,事實上,近一百年來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表明”二氧化碳”與”溫室效應”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至於”厄爾尼諾”的成因更是衆說紛紜,在科學實踐上根本無從印證。我們暫且撇開這些令人煩惱的深層次問題,就目前中國出現的南部乾旱而北部氣溫偏低這種南北部地區涇渭分明的氣候現象予以討論,只要你提出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什麽原因造成中國南部嚴重乾旱而北部陰雨降溫這種非常明顯的南北區域涇渭分明的異常氣候現象?難道是偶然巧合、亦或”溫室效應”和”厄爾尼諾”現象所致?在此我的觀點是:”不”。如何解釋上述異常的氣候事件?很明顯,只能站在”地球的動力學原理”的角度上才能尋求出一種合乎邏輯的方法予以解釋,除此別無選擇。
我在《宇宙異變的先兆》中已詳細地闡述了推動地球運動的原動力問題,在此必須從物理力學的源頭上長話短說。首先,物理力學是解釋自然運動的最基本理論,古希臘亞裏士多德是第一個完整地提出及建立《物理學》理論體系的人,物理學主要是討論物體在時空中的運動。他認爲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物體運動速度的有無和大小,是由它是否受力以及力的大小直接決定,把力的作用和物體的速度直接聯繫起來。他認爲地球的運動必然是受到來自空間的作用力推動,就好似日常生活中用力推動一塊石頭移動一樣,否則,地球又怎麽可能在空間中平白無故地運動?那麽,推動地球的力又是如何産生呢?亞裏士多德只好將疑問留給後人去解答。
二千多年過去了,伽利略受到哥白尼”日心說”宇宙體系的影響,更認識到憑人類自身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找到推動地球運動的原動力,在地球原動力這個障礙天壁般無法逾越的情況下,如果繼續強調外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那麽,只能停留在二千多年前亞裏士多德的運動學說水平上,這豈不是表明人類對於自然的認知到了極限。如果要超越亞裏士多德的運動學說,就必須迥避推動地球運動的原動力這個無法面對的難題,這樣,地球勻速運動的模式就成爲伽利略選擇的最關鍵性的突破口。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伽利略設想的兩個理想斜面實驗也就成爲可能,推動地球運動的無與倫比的原動力問題就在所謂的慣性運動的解釋裏輕描淡寫地消彌了。簡單地說,目前的地球是在沒有任何外力的推動下在自發地、恒古地迴圈運動。這種結論多麽令人不可思議呀。
毋容置疑,牛頓深刻地認識到亞裏士多德的運動學說與伽利略運動學說之間的矛盾,意識到要在亞裏士多德運動學說的基礎上尋求發展,必須要首先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尋求出推動地球運動的原動力問題。然而,這一問題窮人類的一生恐怕也不可能觸及。因此,沿著亞裏士多德的道路走下去根本上無路可走。衡量得失,伽利略的運動學說獨闢蹊徑,其慣性原理的觀點合理地解釋了天體普遍存在勻速運動這種現實性。在解決了伽利略運動學說存在的兩方面矛盾後,一個更之嚴重的矛盾隨之産生:天體(地球)之所以保持勻速運動,是因爲他們沒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從而維持他們原來”既定”的速度運動。然而,在太陽系中存在一個事實,就是地球在不斷地圍繞太陽作勻速圓周曲線運動,這種情況與笛卡爾慣性定律所描述的物體是以同一方向、速度沿著同一條直線運動的方式完全不符。即是說,地球的運動軌迹是一條完全閉合的圓周曲線,而笛卡爾慣性定律的運動軌迹是一條無限延長的直線。這個矛盾非常明顯地凸現了。只有解決這個最後矛盾,才能使到伽利略運動學說能夠自圓其說。因此,笛卡爾提出了乙太漩渦理論來說明天體的運動爲什麽不是慣性的直線運動而是圓周運動。但牛頓認爲這種解釋與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所描述的天體運動情形不符。顯然,伽俐
略運動學說理論體系的核心問題就在這裏了,只有最終解決這個問題,才能將宏觀天體與微觀物體的運動和諧地統一起來。在這種指導思想的引領下,牛頓終於一步步地邁向萬有引力的方向。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我們都看到一種現象,兩個人在進行拔河比賽,當他們的拉力大小一樣、方向相反時,就會出現一種靜止的勻衡狀態。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出一樣結論,當物體與物體之間相互作用時,只要他們整體達到某種平衡,對於他們來說,就會構成一個靜止或者勻速運動的平衡狀態。在現實中出現的運動現象,爲什麽不可以用來解釋天體的運動情況?基於這些設想,牛頓認識到:物體的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不單只是在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形下實現,還可以在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運動達到整體勻衡的情況下實現。這樣,牛頓終於尋找到解決地球爲什麽不停地圍繞太陽旋轉的原因。原來地球與太陽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這種力就是”萬有引力”。地球與太陽之間的作用力達到整體勻衡,這樣,地球不停地繞日作勻速圓周運動的運動模式就在這種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建立了,並將萬有引力模式引伸爲宇宙萬物的運動都遵循的原則。當牛頓明確了大方向後,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如何運用力學上的數學原理的技巧去表達這些觀點了,當然也就離不開通過一些簡單的類比之類的手法去演繹了,這樣,膾炙人口的萍果墮地的經典故事也就得以上演了。在此,我們沒有必要去從頭描述牛頓如何運用力學、幾何學等技巧去修飾其三大力學定律。事實上,只要你確定一個既定的目標,可以輕易易舉地通過各種假設、定理、公式去演繹而成,那怕是最不可能實現的事實,總可以創造幾條公式然後在紙上去兌現。
從牛頓的運動學說理論體系可以看出,一個更大的矛盾又呈現在我們面前。第一定律認爲物體靜止和勻速運動是由於物體沒有受到外力的情況下産生,但是,第三定律–萬有引力卻是在物體與物體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的條件下才能成立。在這裏,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與物體所受到的外力作用力是同一性質的力。簡單地說:第一定律認爲地球之所以勻速運動,是由於地球沒有受到外力的作用;而第三定律又認爲地球之所以圍繞太陽勻速運動,是由於地球受到太陽外力的作用。猶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這顯然是極之矛盾。另外,萬有引力定律還存在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結論,宇宙天體之間的大小、質量是非常懸殊的,但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它們之間的相互吸引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這種情形類似於兩個物體之間相互碰撞時産生的暫態彈力,而以這種暫態彈力的形式來演繹虛空中天體之間的超距吸引力是難以令人信服。當然,這些暴露的問題通過一些數學上的技術性修補還是可以勉強應付。最後,還有一個宇宙更深層次的核心問題:天體在虛空中運動的”支撐點”問題,牛頓的運動學說理論體系是難以企及。事實上,縱觀這三百多年來物理力學的發展史,牛頓的力量影響至今,包括近代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如果沒有牛頓運動學說理論體系的承托,相對論也就根本沒有任何意義了。除非相對論能夠另辟蹊徑,從這種意義上說,伽俐略的偉大作用及歷史意義是遠遠高於其後來者,因爲他開闢了一片運動新天地。
慣性定律無疑是亞裏士多德運動學說與伽利略運動學說的分界嶺。它本來就是一個極之予盾的東西,我們不妨用現實中存在的運動現象來加以分析。慣性定律認爲:物體的運動並不需要外力來維持,只有運動的變化才是外力作用的結果。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即保持其慣性。我們先從太陽系天體運動的宏觀角度觀察,地球及八大行星均繞日旋轉運動,由於各大行星自身的質量屬性、與太陽的距離等等因素不同,因此他們自轉和公轉速度均不同,但是,他們都保持各自既定的速率在自轉和公轉的勻速圓周運動。我們完全可以下這樣的結論:太陽系各大行星是一種慣性運動。這就意味著他們必須遵循慣性定律的”力”的原則,即他們沒有受到任何外力的作用,這是令人難以想象的。慣性定律表明:宇宙空間成爲一個一無所有的”力真空”狀態,無數巨碩無比的天體競然在虛空中慣性地漫遊。他們均沒有受到任何”力”的約束,卻高度一致地有序運動,從而形成宇宙之美。難怪亞裏土多德、伽俐略、笛卡爾、牛頓均認爲宇宙的和諧至美是上帝的傑作,如果這個世界真有上帝的話,那麽”慣性”就是上帝之上的上帝了,因爲上帝要依靠”神奇的力量”來操縱一切,而它只需要一種我無法想象到的”不是力量的力量”來控制一切,這豈不是說,”慣性”即是上帝的靈魂了。
我們再從地球上物體運動的微觀角度分析。我們看到地上的一塊石頭,它永遠都靜止不動,因爲我們是站在地球這個參考系裏,而事實上,石頭與地球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不停地圍繞太陽運動。可見,我們不單只習慣上將地球參考系從宇宙參考系中分離開來,而且還人爲地將石頭從地球整體裏分割出來,這就是物理學上所謂的慣性參考系的概念。由於有了參考系的概念,物理學上力的相對性原理就有存在的價值。以慣性定律的眼光,如何看待這塊石頭究竟是慣性運動亦或靜止,如果說它在慣性運動,那麽表明它沒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如果說它靜止,同樣說明它沒有受到外力的作用。而慣性定律認爲,物體在沒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靜止”或”勻速運動狀態。也即是說,石頭只能呈現要麽靜止、要麽運動的唯一狀態,不可能兩態共存。可見,力的相對性原理是不符合慣性定律關於力的運動性質,因爲,力的相對性原理是指明任何物體都處於運動與靜止共存的”力”的運動原則。只要我們摒棄物理力學的條條框框,就會得出一個結論:石頭是處於運動之中。那麽,爲什麽我們又認爲石頭靜止呢?這是因爲先知先覺的感性認識在潛意識裏暗示我們,而主導我們潛意識的是生命之力,因此,我們對於石頭靜止的認識完全是生命之力的運動結果。但同時,生命之力又引道我們透過石頭靜止的假像去認識石頭運動的真實一面。當我們積累了這些石頭經驗之後,通常就以生命之力去認識世界的一切,這樣,我們又潛移默化地回歸到力的相對性原理的桎錮中,最終用生命之力去詮釋自然之力。
在此,我只能將《宇宙》中有關人類對於運動的認識和理念的源流斷斷續續地節選下來,以期使大家從宏觀上對於物理力學的本質有正確的認識。如何論證宇宙”十字力” 就是推動地球運動的原動力的問題非常複雜,在此難以一一細述。
目前的宇宙是一個均衡空間,宇宙均衡空間是建立在某一臨界溫度值的能量吸收與釋放的整體均衡狀態上,而宇宙的能量均衡狀態則是建立在內部(星系)的有序運動形成外部(宇宙)整體靜止的基礎上。也即是說,星系間必須嚴格遵循”十”模式運動,它們均通過”十”能量模式不斷地與外界進行能量交換,體現就是一切星系均受到宇宙兩股”陽性力”和”陰性力”的空間運動作用力的嚴格控制。”陽性力”和”陰性力”構成的”十字力”模式是宇宙均衡空間的基礎,”十字力”是推動一切星系運動的原動力,它使到宇宙空間及一切星體不停地圍繞”十”模式的能量中心迴圈運動。對於太陽系來說,”陰性力”沿著太陽系由北向南方向運動,”陽性力”則朝著太陽系自西向東運動,兩股作用力相互作用構成一個”十”運動模式,太陽(能量體)就是”十”運動模式的能量中心,”陽性力”和”陰性力”通過控制太陽這個能量中心從而推動地球九大行星和”X”行星圍繞太陽有序運動,地球九大行星和”X”行星繞日公轉的軌道黃道面同樣構成一個”十”結構模式。
《宇宙》一書中詳細闡述了有關幾何學以及力學的本質。幾何學的本質就是:”點的有序運動”。那麽,點的本質又是什麽呢?點的本質就是:”點是兩股力量相互作用構成的交叉點,交叉點是宇宙萬物運動的支撐點”。也即是說:”一切運動都是點的運動”。同理,正是”陽性力”與”陰性力”相互作用構成的”十字力”的中心點”O”支撐著地球在虛空中運動,地球的運動就是”O”點的運動。由此可見,”十字力”就是推動地球運動的原動力,它推動著地球自轉的同時從西向東圍繞太陽公轉。
很明顯,使到地球固定在南北極自轉軸上的力與驅動地球由西向東自轉的同時繞日公轉的力肯定不是源於同一個方向、同一性質的力,這是不容置疑的。由此可以確定,推動地球自西向東自轉的同時沿著太陽由西向東繞日公轉的力必然是”陽性力”;控制著地球只能固定在南北極自轉軸上的力必然就是另一股”陰性力”。由於”十字力”處於一種整體均衡的態勢,因此,地球的自轉及繞日公轉必然呈現一種勻速均衡狀態。而作用在地球每一點的力同樣呈現勻勢,也即是說,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支撐力”爲零,正是這一原因,人體才能夠在地表隨意移動。換言之,地球對於人體不存在任何吸引力,人體的重量僅僅是地球大氣壓力下的最佳體現,也正是在地球完密的大氣層遮罩作用力下,地球上的一切物體禁錮在地表上,海水最終只能象一層薄膜一樣緊貼在地表(海洋的深度與地球的厚度相比爲1/1600,相當於用3200張重疊在一起,海洋就如最上面及最下面的兩張紙一樣緊貼著地球)。如果牛頓的所謂”萬有引力”真的存在的話,結果只有一個,人體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瞬間被拉成一條直線,龐大如地球、太陽亦難逃覆劫,因爲,在宇宙的眼中,它們太渺少了。
讓我們站在力學的角度來分析地球運動的有關動力學方面的問題。地球是否存在慣性離心力和向心力(吸引力),讓我們看一看下面的情況就應該清楚了。地球的半徑爲6371km,繞自轉軸一周爲24小時,地球自轉速度爲464米/秒;地球繞日公轉一周爲365天,公轉速度爲30公里/秒;月球繞地公轉一周爲29天半,公轉速度爲946米/秒。地球公轉速度是其自轉速度的65倍,雖然地球繞日軌道是沿著一個橢圓型軌迹運動,但如果我們將地球一天內自轉所走的距離與其公轉所走的距離相比較,就可以近似地將地球在一天內公轉的運動軌迹視同爲一條直線軌道。也即是說,地球自轉的同時是沿著一條直線不停地向前運動。在這種狀態下,地球受到”陽性力”推動而産生由西向東的自轉運動,由於地球自轉的速度非常緩慢,因此産生的慣性離心力是很小的。地球從西向東作高速直線運動,與星際空間産生的摩擦阻力非常大,這樣,地球自轉産生的慣性離心力受到因其公轉而來自於後面的”陽性力”及前面的”摩擦阻力”兩股強大力量的前後夾擊,地球産生的微弱慣性離心力早已蕩然無存。可見,地球面對的只是”陽性力”和”摩擦阻力”在太陽系空間對地球形成的強大壓力,也即是說,地球根本不存在任何自轉而産生的慣性離心力。既然地球不存在”慣性離心力”,那麽,所謂的地球向心力也就不復存在。
由於地球是以南北極爲軸心自轉,因此,地球的東西兩側面對太陽方向所受到的壓力最大。地球面對太陽東西兩側的海洋在”陽性力”和”摩擦阻力”的壓力共同作用下,兩側海體受到壓縮而引起另外兩側海水膨脹,從而産生了海洋潮汐的現象。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轉,因此,面向大陽兩側的位置産生同步位移,這樣,就出現了地球兩側海水同步上漲而另兩側海水同步下降的潮汐現象。當地球一面朝向月球時,月球質點與地球自轉軸構成的半弧型縱切面構成的區域空間,陰性力一方面使到這一區域空間壓力增大,圍繞這一區域引起一系列大氣變化。另一方面,在上述區域空間中,陰性力通過月球質點施加到地球南北極對應點上的壓力劇增,引致地球南北極溫度下降,該海域深層海水熱鹽環流減弱,引起洋底一系列洋流急劇變化
。好了,要弄清楚地球動力學各方面的問題真是需要太多篇幅了,在此只能斷章取義、零零散散地七拼八湊,很難清晰地闡述一個完整的概念。寫的這裏我有點煩,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請參閱《宇宙》一書。什麽原因造成中國南部地區大面積乾旱而北部大部份區陰雨降溫這種非常明顯的南北區域涇渭分明的異常氣候現象?讓我在此把結論直接了當地說出來。
我在”陰性力的能量波動顯露無遺”一文中已詳細剖析了今夏出現高溫的極端氣候事件是”陰性力”的能量波動所致。很明顯,目前中國南部地區出現嚴重乾旱只不過是今夏”陰性力”擾動留下的後遺證而矣。現在討論的焦點是:如何從地球動力學的角度來解釋中國南北部區域出現乾旱和降溫這種涇渭分明的特殊現象。
隨著地球繞日公轉的軌迹觀察,九月中旬,地球正處於”陽性力”沿太陽系由西向東運動的能量中心軸線上,”陽性力”從太陽系西面進入,貫穿太陽(能量中心)後從太陽東面穿出,然後進入地球的西面,最後又從地球東面越出,透過太陽系東面進入宇宙空間。此時,地球明顯受到”陽性力”和太陽自西向東的同一方向的雙重張力,這雙重張力迫使地球不斷地向宇宙空間釋放在夏季所吸收的能量從而使到地球氣溫漸漸下降。踏入10月份,地球慢慢遠離”陽性力”能量軸線的太陽東極端點,受到”陽性力”能量擾動的作用力依次減弱。雖然此時地球還未公轉至遠日點(冬至)位置,但由於”陰性力”出現異常的能量波動,對地球已造成極大的擾動,迫使地球釋放能量的速度加快。一方面,”陰性力”施加到地球北極的空間壓力瞬間加強,使到地球北極大氣層壓力梯度錯動,從而驅使北極強冷空氣迅速南下,導致中國北部氣溫急劇下降而提早進入冬季。另一方面,地球南北極地殼板塊在”陰性力”強大的壓力作用下,引致南北極冰川加快凝結,造成南北極洋底水溫急劇下降,在海洋深層環流模式作用下,南北極洋底寒冷洋流迅速流向赤道後不斷上升至洋面,造成地球赤道海洋的水溫下降,形成了與”厄爾尼諾”相反的”依拉娜”現象,也即是說,10月份以來太平洋赤道海域的水溫並不是如海洋氣象學家們所說的升高了0·5度,而應該是下降了最起碼1·0度(與今夏7、8月份的情況不同,該海域水溫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建議科學家們立即去驗證便知真僞)。由於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溫偏低,引起該區域大氣層冷空氣壓力沈降,對中國沿海地區大氣對流層造成強大的拉力,此時,海洋與陸地的水圈大氣環流模式已完全失去作用,冷暖氣流互動下的降雨機制隨之消失殆盡,就這樣,中國南部地區的水份不斷被”陰乾”了,再加上今夏以來突發高溫下大量水份的喪失,終於釀成中國南部地區出現了50年不遇的特大乾旱事件。
由此可見,”陰性力”的擾動是造成目前中國南部嚴重乾旱而北部陰雨降溫這種非常明顯的南北區域涇渭分明的異常氣候現象的根本原因。可以預見,乾旱和寒冬將是今年氣象的主題,隨著冬至的降臨,各種異常的自然反應必將層出不窮,人類將面臨一場大自然力量下的嚴峻考驗。
《宇宙》作者:勞錦全 2004年11月4日
- AuthorPos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reply to this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