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topic has 1 reply, 1 voice, and was last updated 13 years, 8 months ago by 誠惶誠恐.
- AuthorPosts
- January 10, 2010 at 6:05 am #128630
誠惶誠恐
Participant考古新發現 海中生物遷徙陸地時間可能提前
(法新社巴黎6日電) 在波蘭東南部一處採石場,一個久已滅絕且謎樣生物的腳印化石被發現,讓古生物學家得以重新檢視海中生物如何遷徙至陸地。
演化生物學中,一個關鍵理論為四足動物(水陸兩棲的脊椎類動物)是由魚類演化而來,鰭則進化成四肢。在此過程中,中介階段的魚類稱之為「希望螈類」(Elpistostegids)。該魚類的特徵是頭與身體的形狀與四足動物相似,但鰭尚未進化成四肢。
中介階段的中心生物是提塔利克魚(Tiktaalik)。此魚為大型淺水魚,其化石在2006年在距離北極只有1000公里的加拿大埃爾斯米爾島(Ellesmere Island)被發掘出。
提塔利克魚約存在於3億7500萬年前,而較早的希望螈類則存活於3億8500萬年前。
但此次在波蘭採石場所發現的化石足跡令人質疑這項演化時間表和希望螈類所扮演的角色。
由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四足動物專家阿伯格(Per Ahlberg)所率領的團隊在英國期刊「自然」(Nature)所發表的文章指出,他們發現由一種存活於3億9500萬年前的生物所留下的特殊手腳痕跡。
這些化石痕跡比目前最早發現的四足動物化石還早了1800萬年,也比目前已知最先出現的希望螈類早了1000萬年。(譯者:中央社蕭倩芸)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107/8/g000.html
[/size]
- January 10, 2010 at 6:07 am #80638
誠惶誠恐
Participant以上新聞提到2006年發現了從魚演化到陸上生物的中介生物提塔利克魚(Tiktaalik)的化石,有關那次發現化石的資料:
* * * * *
化石的發現填補魚類與陸生動物之間的演化缺失
2007-05-08 09:52:37
Tiktaalik roseae,一個最近發現的物種模型,填補了魚和陸生動物之間的演變空白,描繪了一個科學家們認為是大約375百萬年前動物生活的環境。 (模型由Tyler Keillor)古生物學家發現的化石物種提供了大約375百萬年前魚和第一個從水向陸地的動物演變的化石缺失連結。 最近發現的種類, Tiktaalik roseae,有一塊頭蓋骨、一個脖子、肋骨和與四足動物(tetrapods)類似的部分肢體,以及似魚特徵,例如一個原始下頜、鰭和鱗片。
這些化石,是在加拿大北極地區埃爾斯米爾島(Ellesmere)被發現,是魚向四足動物過渡的匯合點的最令人信服的例子。有關新的發現的二篇相關的研究文章被發表在4月6日星期四的《自然》雜誌封面突出顯示。
「就其解剖學和其生活方式來說,Tiktaalik模糊了魚和陸地生活的動物之間的界限」,Neil Shubin有機生物學&解剖學主席兼教授共同負責該項目。
Tiktaalik是掠食性動物具有鋒利的牙齒、有鱷魚般的頭和平直的身體。幾個保存良好的骨骼材料標本,範圍從4-9英尺長,使研究人員得以在不同的骨骼部位上研究魚進化成陸生動物的演變樣式。
高質量的化石也使得該小組研究許多鰭骨表面接縫,得出的結論是,肩、肘和橈腕關節都能夠支持身體,像有肢的動物。
「人類對地球上生命的歷史記錄的理解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H. Richard Lane 說,國家科學基金會沉澱地質和古生物學主任。 「這些扣人心弦的新發現的化石提供了「Rosetta Stones 」為對魚類向陸生四足動物里程碑式的演變--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Tiktaalik roseae是在水和陸生動物演變的一件中間體。 其鰭像魚那樣,但是它能夠支撐動物的身體,很像肢體。 (圖片由Kalliopi Monoyios)其中此發現的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對鰭--肢體轉變的闡明。 在第二篇文章中,科學家詳細描述魚的胸鰭如何擔當tetrapod肢體的起源。
在Tiktaalik被埋置的鰭與現有的陸生動物的腕、前臂和原始部分的骨頭比較。 「此魚鰭的大多主要節點是有功能的」, Shubin說。 「腕甚而肩膀、部分手肘已經具備並與早期的陸生動物方式相似」。
現在Tiktaalik生存的加拿大北極地區是當時跨赤道大陸的一部分地塊。它的亞熱帶氣候,像亞馬遜河流域的今天.物種生活在這個小溪流三角洲系統. 據Shubin,這些生態條件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動物演變的環境。
「我們知道在埃爾斯米爾島巖石提供一次瞥見到此重要演變正確時間和正確的古老環境尋找化石的潛在可能」, 在費城自然科學的學院的特德Daeschler說。 「然而在這個偏僻,地形復雜的地方尋找化石,需要很多時間和工作」。
其中化石產地的礦藏性質和Tiktaalik骨骼結構表明或許動物居住在淺水區,甚而短周期在水外面生活。
「Tiktaalik的骨骼表明它可能具有支持其身體在重力作用下的能力,無論在淺水區或陸地上」,Farish Jenkins說,哈佛大學 organismic和進化生物學教授論文的共同作者。 「這表示在所有有肢動物有一個更重要的早期的演變階段,包括人類—雖然是一個非常古老步驟」。
Neil Shubin, Organismal生物學&解剖學的主席,拿著一部分Tiktaalik roseae的化石。新的化石由費城自然科學學院和哈佛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在歷時四個夏天的探險中,採集於距離北極600英哩的加拿大的努納瓦克地區(Nunavut)。 Shubin說,雖然小組此前積累了一個多樣化組合的魚類化石,但是這些過渡化石的發現才是對他們2004年堅持的觀點的一個有力證據。
科學家想請努納瓦克人給新的種類提出一個正式學名。努納瓦克地區的長老會(Elders Council of Nunavut),因紐特人Qaujimajatuqangit,建議的「Tiktaalik」 (tic-TAH-lick)——這一詞在Inuktikuk語言表示「一條大,淺水區的魚」。
科學家通過Nunavut文化、語言、長輩和青年的部門與當地因紐特人社區合作。 在他們研究完全部化石之後,所有化石都是努納瓦克人的財富並將返回加拿大。
小組依靠加拿大的地質調查地圖。 研究員從Nunavut政府的文化、語言、長輩和青年部門獲得許可證,得以以直升飛機和bush飛機的形式從加拿大自然資源部的極性大陸架項目得到後勤支援。 國家科學基金會和國家地理協會,以及匿名捐贈,也有助於項目資金。
* * * * *
本文轉自:http://www.uua.cn/kepu/show-4696-1.html
延伸參考資料:
- Tiktaalik – Wikipedia[/*:m]
- Tiktaalik roseae – University of Chicago
[/*:m][/list:u]* * * * *基督徒們經常攻擊演化論,說什麼沒有過渡型生物化石。其實已有大量過渡型生物化石被發現,可參考:
- 科學、進化與神創論(美國科學院、美國醫學科學院著)[/*:m]
- 美國生活科學網:哪些化石佐證達爾文進化論
[/*:m][/list:u]其中恐龍與鳥之間的化石已發現了頗多,最近期一次龍鳥化石的發現是在去年 2009 年(近鳥龍化石印證鳥類起源於恐龍)。
- AuthorPos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reply to this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