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topic has 1 reply, 1 voice, and was last updated 13 years, 10 months ago by 誠惶誠恐.
- AuthorPosts
- August 1, 2009 at 5:26 am #128596
誠惶誠恐
Participant本帖最後由 誠惶誠恐 於 2009-9-17 18:57 編輯
宗教與哲學的關係
縱觀歐洲的哲學發展,它的整個發展過程可謂是日益掙脫宗教束縛的過程。
西歐哲學從古希臘說起,它主要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它在本質上是正確的,但由於它處於自然科學尚未發展的時代,它還未能說明宇宙人生計多問題,因而它敵不過精緻細密的宗教唯心主義的侵襲,再加上奴隸主及封建階級利用宗教唯心主義控制被剝削階級,所以中世紀的宗教唯心主義取代了樸素的唯物主義。
基督教本身是源於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他們以宗教立國,在理論思辯上十分貧乏,當基督教傳入羅馬,它的理論弱點便暴露出來了,例如若認為聖父等於聖子,則十字架上受難的便是聖父了,這便造成了邏輯上的矛盾了;再如父與子又怎能夠同為一體呢?如果承認聖父與聖子一體,時間上則又何來父誕子之說,這豈不是否認了上帝在時間的永恆性了?種種神學上的矛盾造成很多無益的爭論,既不利於教會的發展,又不利於羅馬政府的統治,結果在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主持尼西亞會議,運用政治力量將三位一體說定於一尊。
教父們不得不結合希臘哲學來為基督教教義辯護,原本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柏拉圖學說和斯多葛派哲學為基督教的產生提供了理論準備,例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倡理念世界,便是基督教神學的前身,尤其是古代基督教教父便不斷地借用了柏拉圖哲學,吸收當時的普羅提諾的新柏拉圖哲學中的太一神論神秘思想,所以說基督教的產生也是希臘哲學發展和希伯來宗教結合的結果。
最早從事基督教信仰與希臘哲學相結合的工作的古代教父是沃里根(約公元185-254),他鼓吹亞歷山大里亞哲學與基督教信仰的一致性,在當時基督教信仰及教義尚未固定的年代,他的著作尚能容納不同的神學見解,可是在553年的君士坦丁堡宗教會議上,他的神學思想終於被定為異端而遭到譴責,這亦反映著基督教對人的思想鉗制越來越嚴密,透過宗教迫害對不同見解的異見的打壓也愈趨殘酷。(1)
當基督教被羅馬統治者扶植為國教後,為了加強它的宗教作用,於是就有大批教父借取希臘哲學的唯心主義成份為基督教作哲學上的論證,從拉丁教父奧古斯丁的神學思想到安瑟倫、阿奎那的本體論證、五路論證無不建築在唯心論的基石上,所以基督教本質上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它往往與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臭味相投,即便如此,基督教借用畢達哥拉斯、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古希臘哲學論證神學,也不是沒有負面作用的,因為把眾多先哲的思想滲入基督教,共冶一爐,勢必使神學變得雜亂無章、支離破碎;此外,希臘哲學也並非全部能夠與神學思想融洽,把它們和神學混在一起只會使人覺得勉強,好像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哲學家就沒有主張過物質實體是被造的,在他們來說,上帝好比是建築師,從現成的物料建造了世界。對此一難題,神學家奧古斯丁紋盡腦汁,終於想到了上帝從“無中生有”創造了世界,認為上帝創世是超越時間的,可是這些思想仍不為所有教徒接受,再解釋下去只會是是越說越玄,最後訴諸上帝的奧妙。
在中世紀,隨著封建制的發展,基督教更成為封建制度的上層建築,經院哲學占據歐洲哲學的統治地位,它把基督教作為唯一的真理,運用演繹法、三段論的方式論證基督教教義的正確性,哲學成為了神學的婢女,所以恩格斯說:「古代留傳下歐幾里德幾何學和托勒密太陽系,阿拉伯人留傳下十進位制,代數學的發端,現代的數學和煉金術;基督教的中世紀什麼也沒有留下。」(2)
十五世紀下半葉以後,隨著自然科學及資本主義的發展,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人文主義及自由思想開始取代神學專制,人們用自然去解釋宗教、社會、政治,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身,而不再是神學,從而結束了中世紀的封號專制的神壇統治。
歐洲啟蒙時期的法國百科全書派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對宗教採取了全盤否定的態度,並把宗教歸結為騙子手的欺騙,這當然只是對宗教現象的簡單化歸約,當然未能正確認識宗教的本質,啟蒙時期的思想家企圖以理性來否定上帝終歸是不徹底,它只停留在泛神論、自然神論及機械的唯物論,對有神論的批判只走了一截子的路。
離開理性來探討宗教,在德國我們可以從康德、黑格爾、貴爾巴哈、叔本華到尼采作一條軌道來考察。在康德那裏,上帝仍未被徹底否認,康德保留自在之物從而為信仰開地盤,表明人的認識能力仍然有局限,上帝仍有其地盤所在。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是客觀唯心主義者,辯證法大師,他構造了龐大的唯心主義體系,其《宗教哲學》亦標誌著宗教哲學的成熟發展。第一,他從哲學角度對宗教現象進行了深度,系統的思考,他的宗教學說排除了人格神的存在,主張以思維把握神,屏棄對神的盲目信仰,而且中肯地揭示了宗教信仰的產生和演化的必然定律,直接導出宗教消亡的結論。
黑格爾的宗教哲學屬於無神論的層次,他把上帝理性化,他的所謂上帝是自我發展的世界,並最終得出對一切神存在的論證都是對神不存在的證明,這種論說是從哲學內部摧毀宗教。他的辯證法更對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確立起了重大意義。(3)
叔本華這個非理性的唯意志論哲學家,他用直觀取代理性,用意志取代自在之物,不為上帝留下任何地盤,從而達到了無神論,而且叔本華也擺脫了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而轉向古希臘和東方的印度教、佛教宗教。可是,雖然叔本華用意志取代了意志之物,但他又否定了意志,以寂滅為歸宿,可見叔本華仍然不是嚴格意義的徹底無神論者,他所推崇的印度教、佛教只是在一神論立場上與基督教對立,與任何宗教一樣,他都是在否定人的意志。
繼叔本華之後,尼采堅定地肯定了人的意志,他站在徹底的無神論高度上,與柏拉圖主義、基督教及任何宗教相決裂,他提出上帝己死,並說:「如果有上帝,我豈能容忍我不是上帝,所以沒有上帝。」這句說話道出了只有上帝不存在,人才能自己為自己負責,創造生活的意義。(4)
- August 7, 2009 at 12:47 pm #80530
誠惶誠恐
Participant本帖最後由 誠惶誠恐 於 2009-9-17 18:57 編輯
宗教哲學
宗教哲學是哲學和宗教學交叉的一個分支學科,它研究對象是上帝觀及宗教問題,顧名思義,宗教哲學意指關於宗教的哲學思考,而哲學思考就是爭論、分析、辯證推理、演繹推理、歸納推理等,約翰‧希克的《宗教哲學》可算是當代宗教哲學的奠基作,他說宗教哲學不是宗教的哲理化,所以宗哲不應是用來為宗教信仰辯護,或是靠理性來證明上帝的存在。
宗教哲學和神學必須劃清界線,兩者都是研究上帝的問題,神學是對神的研究及對神的問題的論述(奧古斯丁的定義),它表達的是宗教徒的觀點,所以我們可以說它是站在盧山上,在盧山中看盧山;而宗教哲學則退出這個盧山,在盧山之外看這個盧山,所以宗教哲學既可以表達信徒的觀點,也可以表達非信徒的觀點,更可表達無神論的觀點。作為一個宗教哲學家,他必須要做到“客觀”,故此一個對某一種宗教持有強烈的信仰的人是很難事真正的宗教哲學的研究的。(5)
在西方的宗教哲學,主要是以傳統有神論的基督宗教而講的,宗教哲學研究者主要以哲學的角度思考兩大類基本問題,其一是其信仰對象是否在邏輯上嚴謹?其二是這類崇拜對象物是否客觀真實地存在?
既然宗教哲學不是以信仰來論證宗教,那麼它就可以以理性的原則思考問題,最著名的是石頭問題:“上帝能否製造一塊自己舉不起的石頭?”其次,關於上帝概念的邏輯嚴謹性問題,哲學家又可能會質疑上帝是否永恒不變,又無所不知的命題。例如如果上帝是無所不知的時候,那上帝就當知道今天是星期三而不是星期四;但是當過了一天,上帝又會知道當天是星期四而不是星期三,可見上帝是因時間的變化而信念也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就否定了上帝是既無所不知,又永恒不變的命題了。(6)
古代教父德爾圖良曾說:「因為荒謬所以我信」。早期教父聖安布羅斯就曾說過以下的混帳說話:
“討論地球的性質與位置,並不能幫助我們實現對來世所懷的希望。”
這些宗教蒙昧主義思想嚴重閉塞著人類思想,基督信徒把一生放在彼岸世界,那麼一切世俗的文化、科學智識皆不被重視,在基督徒看來,他們追求彼岸的天國生活,現世是即將毀滅的世界,他們所著重的是屬靈的宗教生活及等待上帝的來臨,至於世俗世界的知識是完全不重要的,盼望對宗教作哲學性思想,能夠幫助大家突破宗教信仰的框框,為人類的思維開拓廣闊的空間。
註
(1)趙杰《理性對你說》,濟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7頁。
(3)單純《宗教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6-54頁。
(4)陳維偉《信仰的選擇》,人民日報出版社2006年版,第63-65頁。
(5)何光滬《多元化的上帝觀–20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概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頁。
(6)單純《宗教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7頁。
- AuthorPos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reply to this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