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topic has 0 replies, 1 voice, and was last updated 13 years, 10 months ago by 誠惶誠恐.
- AuthorPosts
- August 1, 2009 at 4:53 am #80526
誠惶誠恐
Participant本帖最後由 誠惶誠恐 於 2009-9-17 19:06 編輯
宗教學
宗教學概說
宗教學(Science of Religion)尚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它是在十九世界由宗教學之父馬克斯‧繆勒所創,它不是神學,而是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把宗教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進行學術研究的一門人文科學學科,所以宗教學不是基督教神學的專利品,基督徒可以思考宗教哲學,佛教徒可以思考宗教哲學,無神論者也可以思考宗教哲學,而宗教學必定要同神學劃清界線,它和神學的分別就是神學只是以基督教信仰為前提,是這種信仰體系的自我思考,而宗教學則沒有這個前提,這是因為,宗教學的研究原則是用科學客觀的角度研究宗教,而不是某一宗教的守護神,它屬於科學的范疇。
馬克斯‧繆勒於1873年發表《宗教學導論》,宗教學正式誕生,宗教學可細分為宗教社會學、宗教心理學、宗教人類學、宗教哲學、宗教批評學、宗教現象學、比較宗教學等等,它是一門嚴謹的學科。(1)
很多宗教徒可以有深刻的上帝信仰,然而當談及宗教學時,往往張口結舌,不明所以,原因是宗教學的研究對象是可以被科學事實確定的宗教史實,而神學很多命題(例如上帝是否在耶穌身上啟示了自己)則是非科學的,只能以信仰自我回答,而且它不是用科學事實歸納出來,而是憑信心演繹出去。
宗教學既然以歷史事實作為研究對象的非神學的學科,自然會受到某些神學家的反對,例如卡爾‧巴特、布爾特曼等,他們排斥基督教以外的任何宗教,原因是其他宗教沒有上帝的啟示。(2)又例如宗教人類學家施米特神父說:「無宗教信仰的人來談宗教,真可謂危險重重,就好比盲人談顏色,聾子談音樂一樣。」「背棄宗教者,既然對真理下了一種很強烈的評判,他的客觀態度自然也就受到了威脅。」施米特神父的觀點無疑取消了無信仰者,無神論者對宗教進行研究的資格,這雖然不算是政治上的異端迫害,但這無疑是在學術上的異端歧視。
其實,對某一宗教抱有強烈的信仰者,他對自己的信仰對象崇拜膜拜猶恐不及,試問他們又怎能對宗教進行冷靜的科學研究呢?如果施米特神父說無信仰者已對宗教下了“很強烈的評判”因而客觀性受到了威脅,從而沒有資格研究宗教;同樣道理,那麼那些有信仰者也因其“很強烈的評判”而篤信不疑,也將沒有資格研究宗教!所以卡爾‧巴特、布爾特曼、施米特神父之輩這種狹隘封閉的宗教觀,固然無助於宗教學的學術發展。
所以,宗教學反對任何形式的宗教優越論,它的精神是對世界所有宗教作真正的科學研究。宗教學誕生之前,有關宗教的研究一宜被當作基督教的附屬物,而繆勒在《宗教學導論》明確指出,「任何宗教都不應要求得到特殊待遇」(3),換言之,基督教也不能成為例外。
宗教哲學不是簡單地用理性去批判宗教,它是以宗教作為人類的一種文化現象,然後以哲學思維對它進行思考,更運用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層次地比較研究,從而使高深莫測的宗教現象在理性思考面前還其面目,從而使神還原為人,把神性還原為人性,把宗教現象還原為社會,所以我們有理由說,宗教學研究是人類啟蒙的發展史。
宗教學的起源與發展
宗教學作為一門獨立完整的人文學科,是近百年的廣泛研究的科學成,在這之前,關於宗教的研究只是零碎,欠缺系統的思想家的論述,而且它多是依附於基督教,為神學服務的,而且基督教的信仰主義排斥其他的一切宗教,使哲學成為神學的婢女,導致對宗教現象的客觀研究基本上陷於停滯狀態。
從歐洲文藝復興以來,中世紀的基督教成為進步的思想家的批判對象,自然科學、啟蒙運動唯物主義無神論的世界觀、宗教哲學不斷湧現,15-16世紀有人文主義思潮、16-17世紀有布魯諾、斯賓諾莎的泛神論,17-18世紀有笛卡爾、牛頓的機械唯物主義及法國百科全書派戰鬥無神論,19世紀的青年黑格爾宗教批判運動、費爾巴哈,馬克思的深度的無神論科學思想。許多哲學家站在無神論的位置上對中世紀的基督教及經院哲學作出有力的批判,人們開始不再把基督教作為神聖不可浸犯的宗教,而是把它視為人類眾多的宗教之一的地位上作比較性的考察,從而促使了宗教學在神學綑綁下解脫出來。
自從十六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歐洲人開始接觸世界各地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文化與宗教,隨著人類文化、科學、社會的發展,對全世界林林種種的宗教作出科學研究的需要愈益迫切,在十九世界大量的考古發現與成果,例如十九世紀下半葉考古學者在發現了美索不達米亞宗教文獻中的《吉爾伽美斯史詩》,從而有助於了解閃米特人的宗教演變,《聖經》的奧秘,人類考古學為宗教供了大量精確的科學方法和歷史資料,使宗教研究學者可以對世界各宗教進行大規模的綜合比較研究。
十九世紀下半葉由馬克斯‧繆勒發表的《宗教學導論》正式標誌宗教學的誕生,一百多年來,宗教學已經分化出不同的分支學科,學術界出版了大量的學術研究著作,走向成熟的發展道路。(4)
註
(1)賴永海:《宗教學概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頁。
(2)卓新平:《宗教理解》,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頁。
(3)[英]繆勒:《宗教學導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21頁。
(4)時光、王嵐:《宗教學引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頁。
- AuthorPos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reply to this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