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誥烽﹕落後的印度經濟與民主﹖
2006年7月31日
【明報專訊】作者為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布魯明頓校區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港人對印度一直成見極深,往往只會聯想起銀行金舖的護衛「阿差」或氣味濃烈的咖喱。中國大陸不少人同樣看不起印度。國內媒體在報道印度民主選舉時,總是對選舉過程的暴力事件或賄選買票等「光怪陸離」現象 (不論多麼零星和毋損大局)特別關注。一些中國學者尤喜愛比較「糟糕」的印度發展和「成功」的中國發展,重申一下專制相對民主的好處,增加一下自己的良好感覺。
但最近在北美,私人企業、傳媒、學術界乃至華府,正掀起一股印度熱。今天在美國致電到主要航空公司訂機票,或向電腦生產商提供的技術支援熱線求助,在另一端接電話的,往往是身處Bangalore、操流利印度腔英語的服務員。各大醫院將X光片等醫療數據電郵給遠在印度的醫生作實時分析,已成潮流。大大小小的金融企業,更開始大量將財務規劃、審核帳目、報稅等高度專業化的工序外判到印度去。現今全球的「商業程序外判」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市場,被印度佔去了八成以上。除了為西方企業提供支援服務外,印度近年還孕育出一批在軟件開發、藥物研製等知識經濟領域擁有極高全球競爭力的企業如Wipro、Infosys、Cipla、Ranbaxy等。若說中國在歐美的形象老是與冒牌貨與廉價成衣聯繫在一起的話,那麼印度的形象,現在已牢牢地與高科技和高增值商業服務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