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神話與史實
2008-12-07 20:49
近年來解析的數千份埃及史料已確定無疑:《聖經》中描述的民眾大舉出走一事根本沒有發生過。這些文件鉅細靡遺地記載了該時代中迦南各地所發生的一切,毋庸置疑地證明了,根本沒有「征服迦南」一事,也沒有大衛與所羅門的王國。以色列與猶大兩王國佔據地中海與約旦之間的部分疆土,與周邊列國並無不同。巴比倫征服耶路撒冷後,猶大國的一些精英被放逐到巴比倫,他們在那裡接觸到了當時重要的文化源流。由此而產生了人類的偉大創造之一猶太教。從一開始,當「猶太人」從巴比倫歸國時,此地的猶太人就佔猶太總人口的少數。在整個「第二聖殿」時期(公元前518年-公元70年——譯者注),大多數猶太人居住在其他地方。現代猶太神話認為,今天的猶太人幾乎全是兩千年前居住於巴勒斯坦、在公元70年遭羅馬人驅逐的猶太人的後裔。這顯然無憑無據。
作者:Uri Avnery 2008.04.19
今晚全世界的猶太人將慶祝逾越節。這一獨特的儀式把各地的猶太人團結到「出埃及」這個神話之下,那是奠定猶太人身份的神話。
每年我都驚異於這個儀式的神妙。它令闔家一體,上至尊貴的祖父,下至最小的孩童,無不躬行其事。它涉及所有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高誦哈加達書的簡單條文、象徵性的食物、四杯葡萄酒、合唱、年復一年一絲不苟地重複,這一切在幼年孩童的意識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不論他們信奉宗教與否,都會將之帶入墳墓。合家圍攏在逾越節餐桌前,安逸而溫暖,這樣的感覺永難忘懷,到老仍令人追念不已。憤世嫉俗的人也許視之為洗腦的最佳範例。
這一神話如此深入人心,至於出埃及一事純屬子虛烏有,又有什麼關係?近年來解析的數千份埃及史料已確定無疑:《聖經》中描述的民眾大舉出走一事根本沒有發生過。這些文件鉅細靡遺地記載了該時代中迦南各地所發生的一切,毋庸置疑地證明了,根本沒有「征服迦南」一事,也沒有大衛與所羅門的王國。一百年來,猶太復國主義考古學家不知疲憊地工作,想要找到哪怕一件遺物來印證《聖經》中的敘述,卻全是空忙一場。
但這無足輕重。在「客觀」歷史與神話的較量中,符合我們需求的神話總能得勝,而且是大勝。歷史究竟如何並不重要,令我們浮想聯翩的東西才是重要的。迄今為止就是這些在為我們引道。
《聖經》的敘述只有一處與有據可查的歷史相印證,那就是公元前853年左右,以色列王亞哈的一萬名軍士與兩千輛戰車,參加敘利亞與巴勒斯坦諸國的盛大盟軍,與亞述作戰。此戰發生於敘利亞的Qarqar,於亞述史書中有述。亞述兵鋒遇挫,但未失敗。
(注:我不是歷史學家,但多年來我反思我們的歷史,想得出一些符合邏輯的結論,謹列於下。這些結論大都是世界各地獨立學者正在形成的共識。)
以色列與猶大兩王國佔據地中海與約旦之間的部分疆土,與周邊列國並無不同。就連《聖經》中也記載,其民「在各高岡上,各青翠樹下」向各種異教神獻祭。(《列王紀上》14章23節)
耶路撒冷是個極小的市鎮,又小又窮,《聖經》中記載的事當時根本不可能在那裡發生。在《聖經》涉及這一時段的各書中,「猶太人」(希伯萊語作Yehudi)一名幾乎未出現,僅見的幾處明顯僅指耶路撒冷周邊、猶大國的居民。當有人請求一位亞述將領「不要用猶大言語和我們說話」(《列王紀下》18章26節)時,猶大言語指的是猶大地方的希伯萊語。「猶太」革命發生於流亡巴比倫期間(前587年-前539年)。巴比倫征服耶路撒冷後,猶大國的一些精英被放逐到巴比倫,他們在那裡接觸到了當時重要的文化源流。由此而產生了人類的偉大創造之一猶太教。約五十年後,一些流亡者回到巴勒斯坦,也帶回了「猶太人」這一稱呼,系指一種宗教、意識形態與政治性的運動,很像當今的「猶太復國主義者」。故而,當今約定俗成的「猶太教」與「猶太人」二詞的意思,只能從那個時間算起。其後的五百年間,猶太一神教漸臻精煉。也正是在這期間,史上最傑出的文學創作希伯萊語《聖經》方才成書。《聖經》作者無意書寫當今意義上的「歷史」,他們只是在寫一部訓導性與啟迪性的宗教經文。
要理解猶太教的誕生與發展,就須考慮兩個重要事實:(一)從一開始,當「猶太人」從巴比倫歸國時,此地的猶太人就佔猶太總人口的少數。在整個「第二聖殿」時期(公元前518年-公元70年——譯者注),大多數猶太人居住在其他地方,即今天的伊拉克、埃及、利比亞、敘利亞、塞浦路斯、意大利、西班牙等。當時的猶太人並非一個「民族」——那時還無此概念。利比亞與塞浦路斯猶太人的反羅馬起義,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並未參與,而巴勒斯坦猶太人的大起義,別國猶太人也未參與。「馬喀比派」不是民族戰士,而是宗教戰士,很像當今的塔利班,而且所殺的「希臘化」猶太人比敵軍多得多。(二)流亡猶太人並非獨一無二的現象。當時這很平常。「民族」觀念只存在於現代。「第二聖殿」期間及其後,主要的社會政治模式是享有自治權的宗教政治群體,並無任何特定的地域歸屬。亞歷山大港的猶太教男子可以娶大馬士革的猶太教女子,卻不能娶對門的基督教女子。該女子可以嫁羅馬的基督教男子,卻不能嫁她的希臘化鄰居。流亡猶太人只不過是諸多類似社群之一。這一社會模式在拜占庭帝國得到保留,後來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繼承,現在仍能在以色列法律中覓得蹤跡。今天,以色列穆斯林不能與以色列猶太教徒結婚,德魯茲人不能與基督徒結婚(至少在以色列不能)——德魯茲人本身就是這種流亡社群延及今日的例子。猶太人只在一點上與眾不同:在歐洲各族漸漸轉向新式的組織架構,最終形成民族之後,猶太人仍是一個宗教流亡群體。
困擾史家的謎題是:一小群巴比倫流民何以變成了遍佈世界、有數百萬人之多的人群?足以服人的答案僅有一個:勸化。
現代猶太神話認為,今天的猶太人幾乎全是兩千年前居住於巴勒斯坦、在公元70年遭羅馬人驅逐的猶太人的後裔。這顯然無憑無據。「驅逐去國」是個宗教神話:神因猶太人的罪孽而厭棄之,將其從「本國」流放。但羅馬人沒有遷移人口的習慣,而且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在「狂熱者起義」與「巴爾庫克巴暴動」後,相當多的猶太人仍留在巴勒斯坦,而早在那之前,猶太人的大多數即居住在巴勒斯坦之外。在「第二聖殿」時期及其後,猶太教是勸化性宗教的典範。在公元後的幾百年間它與基督教激烈競爭。有著感人故事的基督教,對羅馬帝國的奴隸與其他底層民眾更具吸引力,而上層則偏好猶太教。在帝國各地,許多人皈依猶太教。
德系猶太人的由來尤為令人困惑。在第一千年末,一個龐大的猶太群體倏然間在歐洲出現,而之前並無他們存在的記錄。他們從何而來?
有幾種理論。傳統說法是,猶太人從地中海地區向北游走,定居於萊茵河谷,因遭大迫害而避居當時歐洲最自由的波蘭,後從那裡散入俄國與烏克蘭,並帶去一種日爾曼方言,即後來的意地緒語。但特拉維夫大學學者Paul Wexler則斷言,意地緒語的源頭非日爾曼語,而是一種斯拉夫語。根據他的理論,相當多的德系猶太人是Sorbs人後代,那是居於德國東部的一支斯拉夫族群,被迫放棄了其古老的異教信條。其中的許多人選擇信奉猶太教,而非基督教。